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理论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作者:蓝蔚青 何显明 盛世豪 余逊达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8月04日 15:41:32

更多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编者按: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传部8月1日组织召开座谈会,来自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共聚一堂,畅谈学习讲话精神的感悟和体会。本报摘录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7e9285b68364b2e96f39adcafb40b35b.jpg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蓝蔚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宣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定力和政治定力,为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基调。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他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出的“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抓住这些体现三大规律的最本质的东西,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深刻把握和系统阐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党和人民史无前例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开拓创新道路,丰富发展理论,健全完善制度。在理论形态上,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进”,表现在总体概括上,从概括基本路线,提出基本纲领,总结基本经验,到提出基本要求;在总体布局上,从“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在战略部署上,从“三步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发展理念上,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两个根本性转变”,再到系统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从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政治领域,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文化领域,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当今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和不断变化的特点,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为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联原副主席】

13-121113101353220.jpg

  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性飞跃

  何显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改革发展,不仅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而且深刻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当代诸多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

  首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民族复兴大业将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内容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独立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将在完成富裕中国向富强中国的跃进中,最终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规模或生活水平的量的提升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过程。

  其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开辟出新的发展境界。苏东剧变曾一度让世界社会主义实践陷入低潮,以致“历史终结论”等甚嚣尘上。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并不等同于国家的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也不能自动将国家带入良好的治理状态。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活力,并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昭示的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从而真正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体系难以比拟的国家治理绩效,才能重新焕发出社会主义实践的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历史终结论”作出了明确的否定性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也因此一次次陷入崩溃的尴尬境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大命题,肩负起了全面探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一历史使命。不断绽放出独特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极大地丰富着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极大地丰富着人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实践的想象力,这必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再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为解决人类诸多问题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不断丰富的“中国方案”既是一个后发大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方案,又是一个体现中国智慧的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治理方案。“中国方案”表明,无论是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还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方式都是多元的,每个国家只有遵循制度演进的内生性轨迹,立足本国国情,将现代性价值同文化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同时,中国切实担负起大国的全球治理责任,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持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到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从切实推进南南合作,到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落实;从致力于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国际事务的协商,到推动G20峰会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等等,中国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一系列体现中国智慧的新理念、新思路,“中国方案”超越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绘就了以互惠互利促进经济繁荣、以对话协商化解猜忌戒备、以兼收并蓄疏通文明隔阂、以合作共赢应对全球挑战等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路线图。随着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和全球治理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中国方案”必将赢得日益广泛的认同。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20160520200756598.jpg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盛世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作出战略部署,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第一,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整体,前者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前提,不能有丝毫含糊;后者强调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要赢得主动、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既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又明确各领域改革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在总目标统领下,构建了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明确了各领域分目标,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推动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针对改革中各种矛盾问题和各种深层利益关系,要求大胆闯大胆试,尽责担当,着力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第三,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问题导向等,回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往哪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重要论断。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和战略举措,必须让全体人民广泛参与,要使广大人民焕发改革热情、投身改革实践、分享改革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既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明确突破口;针对复杂改革难题,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把握问题实质,进而提出符合国情、符合规律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还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若干重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思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夯实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结合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进行思考,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各项要求,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通过改革,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通过改革,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从浙江实际出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改革强省”导向要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进而为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八个更”在浙江的率先实现。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20130705144349842.jpg

  树立理论自信 推进理论创新

  余逊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把做好理论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此后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进一步开展党的建设并列在一起,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今后一个阶段需要着重完成好的几项基本任务,从而把做好理论工作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他强调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按照讲话精神,树立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内容。

  树立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源自我们党在理论工作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面对的矛盾非常复杂,国情非常特殊,理论分析与指导成为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判断形势,制定发展思路、战略和举措,识别和化解风险,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可须臾离开的工具。因此党一成立,就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践及时代发展趋势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观察、认识和把握与中国发展相关的各类基本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关注时代特征,关注主要矛盾和全局问题,注重国内外实践经验提炼和优秀文化传承,善于发扬与总结以集体智慧建构理论的方法、机制与体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所有这一切,有效增强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认同,为党确立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理论自信,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要认真自觉地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特别是文化自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本固基的基础工程;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新的理论创造,既系统思考了中国大历史和世界大历史在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又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立破并举,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现代化,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南,开创了中国发展和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两个新局面。

  在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武装的同时,还必须更进一步开展理论创新。现在,党和国家事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世界体系结构正在发生全面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理论思维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养料。我们面对的实践也是在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后,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崭新实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主动和胜利,必须更好地开展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要倾听实践呼声,鼓励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的概念、命题和范式,形成新的理论,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最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改革;治理;中国;小康社会;实践;发展;总书记;社会主义现代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8/W0201708043621424134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