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论国家认同的内在诉求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杜兰晓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04日 14:48:33

更多

无论是国家认同,还是爱国主义精神,其最终的归宿都是奉献和效忠行为的具体体现。不管这种奉献和效忠是国家自上而下规定的一种“义务”,还是个人认为值得追求的一种“私德”,都是国家认同的内在应有之义。

149149172328603600_a580x330.jpg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和赞同,并由此而产生的归属感。这种认同以国家为中心,是以支持、认同并在它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为之奉献和效忠于这个国家为具体表现。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所在,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国家认同是

  社会存在的根基

  从传统的视角来审视国家,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又无法摆脱的情况下,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必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考察人类文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国家起源时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确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从表面来看,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而出现的。其实,国家的出现,就是对各阶级或阶层的集团利益调整,通过国家职能,来协调利益集团的关系,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可见,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从生产力的维度来审视国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依靠国家职能才能整合各阶级、各民族的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有序整合,保持社会稳定。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战胜、抗拒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古人尚且深谙其中道理,现代人更应如此。人的奋斗的最高目标,在于自觉改造、完善社会制度,创造一个可以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和环境。

  面对当今地球人口的空前膨胀,人类无节制地征服自然,地理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地球生物圈这一人类生存空间已不堪重负,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遏制,地理环境将反过来威胁人类生存。全人类只有联合起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才是唯一选择。如此,也只有通过国家职能来进行约束和管理,而要服从国家的约束和管理,认同这个国家便是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社会存在和稳定的根基。

  国家认同是

  人类理性的追求

  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理性。作为一种认识范畴,国家内含着人类的理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摆脱自然生存状态更加自觉管理社会的开始。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指出,人类天生是利己贪婪的,人们最初的生活状况是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是没有国家权力或国家权力软弱无力的时候出现的。在这种状态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既然是这样一种可怖的状态,因此,人们必须摆脱这种状态。而要把人整合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国家,让人达到相互约束,和谐共存,有序生活。

  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洛克也在《政府论》中谈到,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惟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如在自然状态中,缺少一种为共同的同意接受和承认是非的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一切纠纷的法律;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公正的裁判者;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等等。可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虽享有那种权利,但这种享有是很不稳定的,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因此,人们很清楚,一旦置身于国家和政府之下,就能稳定保护他们的财产和权利。

  由此看来,人生来就是国家的公民, 任何人不得任意脱离国家,脱离了国家,他就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失去了“本属自由”。反之,任何人把本属自由的本身加入这个国家,他也就通过同一行为把本属自由的财产加入了这个国家,而只要这个国家继续存在,他必然首先要认同这个国家,而且他本身和他的财产就一直受制于这个国家的统治和支配,这也就是一种人类的理性。

  国家认同是

  个体发展的保障

  国家是个人存在的依附,每个个体只有在国家中才能找到根基,没有国家的个体也是不存在的,分散的个体通过国家整合才能凝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部分的个人是不完满的,整体才是完满的。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也就是说,个人只有成为国家的成员,一个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不仅能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和舞台,也能为个人能力发挥提供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这是因为个人要成长、自主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国家作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实体,可以通过加强干预,提供教育培训,制定法律法规,出台政策与规则,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合理的服务,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会,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

  事实充分证明,要使个体发展得到保障,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个人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即使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甚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虽不需要国家,但也需要“社会共同体”,因为个体永远不可能“散兵游勇”。既然国家是个体发展的最坚实的保障,作为个体,也理所当然得认同这个国家。

  国家认同是

  弘扬爱国主义的关键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国家的依存关系,表现了个体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一个民族而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感情维系的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是推动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成为推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理性。一个人不管其族籍、信仰和政治立场如何,作为国家的成员,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必然承担着热爱国家、报效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必须存在。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也是它的现实内容。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归属的本能需要。如果个人离开国家,没有国家的依靠和保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为个人最重要的集体认同和重要的国民意识的国家认同,也是个体通过明确“我们”与“他们”的不同,更加确认“我们”之间的相同,从而在彼此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准亲属关系”或“同伙的感觉”。这如同爱国主义一样,也是个体一种归属于某个群体的归属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因为这种历史文化,构成了国民群体认同的心理基础,唤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从而促进了国民对于国家的深厚感情。当然,国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的重要表现,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效力,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甚至愿意在国家有危难时奉献自己、牺牲自我。

  无论是国家认同,还是爱国主义精神,其最终的归宿都是奉献和效忠行为的具体体现。不管这种奉献和效忠是国家自上而下规定的一种“义务”,还是个人认为值得追求的一种“私德”,都是国家认同的内在应有之义。而爱国主义,则意味着每一个公民对所属国家的政治认同,以及基于这一政治认同所担负的保卫国家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为祖国的强大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基本政治责任。因此,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密不可分,两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而提升国家认同,也将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为省中特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基地教授】

标签: 爱国主义;发展;自然状态;国民;社会存在;根基;所属国家;国家职能;人类社会;奉献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9/W0201709042977852671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