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家 一代廉吏刘宗周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张宏敏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8年04月09日 08:42:44

更多

“公生明,廉生威”,今天我们重温一代廉吏刘宗周的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应当继承与弘扬刘宗周廉政思想的基本精神。廉洁齐家,树立良好家风;勤政务实,恪尽职守;切实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jpg

  刘宗周既是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家,也是一位廉洁自律的政治家。他曾在明崇祯朝及南明弘光朝两度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从政期间,他始终保持慎独自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不畏权势。那么,刘宗周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与政事实践中,来养成并落实自己的廉政思想呢?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看。

  克俭于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而俭以助廉、俭以养廉更是儒家士大夫奉行的重要官箴。刘宗周曾尊奉大禹为躬行“勤俭”的典范:“大禹只是克艰,口口说苦说艰,其一生得力,在‘勤俭’二字,所谓‘勤将补拙,俭以补过’云尔,终被他做了圣人。”这也就是说,“克俭于家,克勤于邦”,是大禹由一个普通凡人成为后世历代敬仰的大英雄、大圣人的成功之道。

  克俭于家是刘宗周一生的生活习惯。《蕺山刘子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有不少刘氏勤俭持家的轶事。由于家境贫寒,刘宗周六岁时,冬无棉絮,只能借穿舅父的棉袄来御寒。穿在身上,如农夫的蓑衣一般,他却不以为然,直到十五六岁才舍去。《年谱》还记载,刘氏平生没有什么嗜好,即便有人以书籍相赠,如义不可受,也不受;笔墨之类,不追求有多好,适用而已;晚年作文,以废书覆折作为稿本;一张小几,既为书案,还用作餐桌;食不重味,衣不加采,终身未尝以寸帛加体。儒家士大夫所独有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道德理想,在刘宗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出仕之后,物质生活尽管有了保障,但他依旧保持勤俭的生活习惯。后世学人一说起刘宗周,就会想到“刘一担”“刘豆腐”的绰号以及他的清廉。

  克勤于邦。古代儒家知识分子以“学政合一”为毕生的志业追求。刘宗周在为学之时,就表现出极强的进取心。他读前人的书,一字一句都经过认真的思索,字字句句都从千辛万苦中得来。进而学以致用,把从儒家经典中学来的理论,结合明代后期的时政局势,以奏疏的形式呈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供采择。在“立朝仅四年”的有限时间里,刘宗周先后上疏百余通,其频率与数量之多,足以说明他克勤于邦、恪尽职守的为官操守。

  传统儒家的廉政理论,是道德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士子的修为标准也是君主的治国理想。刘宗周任左都御史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惩治腐败、实施廉政的建言。在政治实践中,他还总结出了“以廉治腐”的理论:“大臣法,小臣廉”,“大臣作法而小臣随之,小臣作廉而勳戚、近佞皆随之。”也就是说,大臣能够遵纪守法,小臣就能廉洁自律。此外,刘宗周在阐释《崇祯宪纲》之时,有“风吏治”的对策建言,即要求各级官吏都要做到“廉善”“廉能”“廉辨”“廉法”“廉正”和“廉敬”。

  慎独自律。传统儒家的为官之道,既重视“官能”,也重视“官德”。刘宗周对为官的职业能力即“官能”有这样的要求:“论人之要,心术为本,行谊次之。官人之要,职掌为主,流品合之。”而在“官德”方面,刘宗周颇为看重礼、义、廉、耻这四种德行,而良好官德的培育,“慎独自律”是一条重要的修身功夫。

  如上所述,出仕之后的刘宗周,囊中依旧羞涩,以至于连自己曾祖三世七丧,都无法体面地安葬。他本有营立冢墓,使先祖入土为安的打算,然而财力有限,只好作罢。同籍御史徐缙芳得知此事,便资助百金以襄助此事。徐缙芳担心刘宗周不肯接受,就请刘的好友丁元荐事先说明。尽管如此,刘宗周还是婉言谢绝了同僚的一片好心:“百金之馈,其所取义乎,不义乎?即使君有以处仆,仆则何以自处也?已矣,勿污我先人墓上石。仆所未了者……何至烦故人为念。”徐缙芳听闻这番话,内心惭服,便不复言此事。于此可见,即便是同僚、好友的馈赠,刘宗周亦一概谢绝。

  据考证,刘宗周生平唯一一次接受他人馈赠,是在担任行人司行人,奉旨至江西建昌册封益藩之时。册封礼毕,按照惯例,益王向前来行册封之礼的诸位官员,各备百金相赠。其他同僚接受了馈金,而刘宗周则婉言谢绝,只是礼节性地接受了赠言一轴、素琴一张,馈金则不取。刘氏从政之“慎独自律”的道德人格,于此昭然若揭。对于这种“慎独自律”的儒者行为,当代学者杜维明曾这样指出:“不论(刘)宗周属于哪一家、哪一派,但是他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个根本无法做人或做人相当困难的环境里,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忠直清正。“道尊于势”“德尊于位”,是孔孟儒家面对王权时,提出的用以保持士人君子独立人格的政治信条。孟子有云:“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就是传统儒家的处世之道。刘宗周任职官场,因仗义直言,先后三次被革职为民。他对于自己的“直言”“敢言”,亦有清醒的认识:“职(刘宗周自称)以言获罪,职复何言!”

  刘宗周“忠直清正”的官德,还体现在敢于以拜疏方式,与权臣误国误民之举作斗争。比如在从政时,他曾草拟奏疏弹劾把持朝政的当国首辅沈一贯。如果当时依附于沈,就可以使自己在朝堂之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性格耿直的刘宗周恪守“君子不党”的圣人教诲,不亢不卑、特立独行,由此也深受士人君子的拥戴。刘宗周治京兆之时,更是风裁孤峻,其遇豪贵,不啻利刃之齿腐朽。在权臣、宦官擅权干政时,如此这般公开的拒斥行为,并非人人皆可为敢为的,而刘宗周却义无反顾地直道行之。

  无怪乎,崇祯皇帝多次以“清名敢言”来称赞刘宗周的官德与人品,有“刘宗周素有清名,召来亦多直言”云云。崇祯十四年,朝廷特起用刘宗周为吏部左侍郎的原因就是:“大臣如刘宗周清正敢言,廷臣莫能及也。”刘宗周殉道后,南明朝赐谥号忠端、忠正。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尊称刘宗周为“一代完人,忠臣正士”,赐谥忠介,这足以彰显刘宗周道德人格的伟大。

  “公生明,廉生威”,今天我们重温一代廉吏刘宗周的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应当继承与弘扬刘宗周廉政思想的基本精神。廉洁齐家,树立良好家风;勤政务实,恪尽职守;切实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为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标签: 刘宗;慎独;儒家;自律;廉政;崇祯;廉洁自律;同僚;大臣;奏疏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804/W0201804092944428375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