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丨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省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责任编辑
张萍
2018年05月02日 08:02:30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浙江是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直流淌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基因。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以“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光辉业绩,奋力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华美篇章!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要义及其核心精髓,深切体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味道、信仰的感召和信仰的魅力,自觉地当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守护者、历史传承者和坚定实践者。
真理信仰——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一整套世界观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理论逻辑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构成系统、严密的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从存在与意识这个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出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遵循物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必然也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迈进。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演进的必然趋势,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正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贯通性和逻辑自洽性,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理论信服力和真理感召力。
历史逻辑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走出来的,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人类思想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和历史根基。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历史就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篇章。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伟大社会革命曙光”——巴黎公社起义;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到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伟大胜利,为马克思主义立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历史以雄辩的事实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强大理论指导力和思想穿透力。
现实逻辑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之间天然贯通的“活的灵魂”。今天,时代变化和发展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是人类社会仍然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发展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也让处于历史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看到了希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而,就理论的现实展开而言,马克思主义无疑仍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
理想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终极意义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信仰
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共通之处。大同社会、桃花源之说,理想国、乌托邦之论,这些都反映了古今中外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两个必然”论断,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号召人们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远大目标而努力,为人类社会发展点亮了一盏光耀日月的信仰明灯。
对最高理想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美好、崇高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然而实现共产主义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正因为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常由于执着而为信念。必须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起来,用坚如磐石的信仰来铸“魂”补“钙”,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对共同理想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过于肤浅和简单。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要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历史前行的路上,必须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对伟大梦想的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党和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道道难关,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恢弘战略安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革命理想高于天”。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用梦想召唤担当,用信仰引领未来,不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人民信仰——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对人民群众是真正历史英雄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达,其伟大之处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洞察了人民群众的价值,指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基于科学真理的与生俱来的阶级情感,崇敬而理性地把人民群众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民信仰是基于哲学本体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中看到,人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就是人的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逻辑基点。人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不是“神”创造了“人”,一切物的力量只不过是人自身力量的外在投射,这就把原先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了回来。“人是最可宝贵的”,要始终坚持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的彻底解放要反求诸于人类自身,世上本无救世主,“人民就是上帝”。正像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所揭示的那样,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定会感动上帝,而“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人民信仰是对于历史主体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是无数个普罗大众“力的平行四边形”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历史英雄”。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的宗旨,我们党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喻为血肉、鱼水、舟水、种子大地、儿女父母等等,目的就是要强化群众意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然要求我们既忠诚于党、又忠诚于人民,既对党负责、又对人民负责,既防止个人崇拜、又尊崇领袖权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真正把对党忠诚、拥戴领袖、信仰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民信仰是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以共同体的合作方式与自然发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又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以类的属性而存在,人对自身局限的超越要从类的属性中去寻找。“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共同体”信仰是实现人的解放、掌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源泉。纵向看,从原始形式的共同体,到以国家、阶级、市民社会为代表的利益共同体的“虚幻共同体”,最终必将发展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从横向看,马克思主义是观照整个人类世界的崇高思想体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就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今天,我们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为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方案,这正是人民信仰、天下关怀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逻辑展开,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之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对致力于现实社会实践的信仰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属性。信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立足实践、勇于实践、融入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共产党人来说,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信仰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 。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也创造了一切价值和社会关系。不是神或上帝创造人,而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彻底颠覆,赋予了劳动和劳动者“史无前例的神圣性和优越感”。“劳动异化”是私有制的产物,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劳动者的联合,才能实现对资本逻辑的驾驭,促使劳动向人的本质回归,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依靠劳动铺就通向理想社会的康庄大道。
信仰革命。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革命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事物本身的矛盾斗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革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革命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要始终勇立潮头,坚定革命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需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二次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有一场场硬仗要打,必须始终高举改革大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勇当改革的促进派、行动派。
信仰奋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有尊崇实干、艰苦奋斗的使命追求和政治本色。马克思中学时期就把为人类福祉而奋斗作为终身的职业选择。毛泽东毕其一生认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迈向理想社会的长征路上,奋斗就是信仰最好的修行。必须高扬共产党人奋斗的旗帜,做到永远奋斗、接续奋斗、终身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依靠奋斗创造幸福美好未来。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浙江是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直流淌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基因。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以“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光辉业绩,奋力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华美篇章!
【浙江省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标签: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人类社会;人民群众;共产党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新时代;初心;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