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丨促城市要素资源“上山下乡”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阎逸 责任编辑
张萍
2018年05月21日 07:48:30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是以城市反哺农村为目的,以城乡联动发展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市先进要素为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将有效促进城乡人口对流、资源要素更新、新旧业态迭代,促进城市对农村的作用由“要素回流”向“要素扩散”转化,加快实现“以城带乡”发展。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浙江引起热烈反响,为我省农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并非要想方设法把农村要素固化在当地来谋求乡村振兴,而是要顺应时势,与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并肩而行,即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特别是注重把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先进要素注入农村的发展之中。换句话说,乡村振兴的资源要素供给,不仅要依靠农村,更要依靠城市;乡村振兴的主体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农业,更要依靠非农产业;乡村振兴的创新人才保障,不仅要依靠农民,更要依靠市民,特别是企业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高层次人才,要依靠他们带来的工商资本、创新理念、信息资源、先进文化,促进文创产业、教研基地、影视基地、医养结合等新业态在乡村蓬勃兴起,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和谐交融、互促共进。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是以城市反哺农村为目的,以城乡联动发展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市先进要素为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将有效促进城乡人口对流、资源要素更新、新旧业态迭代,促进城市对农村的作用由“要素回流”向“要素扩散”转化,加快实现“以城带乡”发展。
多策并举吸引各路人才
如何让农业成为令人羡慕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尊重的职业?浙江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环境配套等方面综合发力,优化新时代农业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同时加速。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采取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专家学者,对乡村振兴项目进行指导。积极搭建乡贤参事会、乡贤智囊团、乡贤慈善基金会等多种平台,鼓励引导外出创业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和退休领导干部等返乡创业、“叶落归根”,为乡村振兴多做贡献。鼓励各级机关公务员到广大农村地区兼(挂)职,进一步完善农村指导员制度。完善城市志愿者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大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职业技术学校增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或通过专家带团队、政府培训等方式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培训,积极打造工匠小镇,把乡村工匠精神、历史经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
分类引导注入工商资本
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品种,让传统农业的发展插上翅膀。浙江通过出台《关于鼓励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创新财政撬动机制,推行公建民营、民建公助、购买服务、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三农”发展领域。比如,台州星星集团公司和温岭曙光集团公司联合筹资,在温岭原东浦农场的近万亩地块投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绿色金融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开发项目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收益较好、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开展股权和债券融资。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引导工商资本进入重点山区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如对文创农业、电商农业、休闲农业、光伏农业等给予重点倾斜。以多元化、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对单位土地产业效益高、解决就业数量多、生态功能显著的涉农工商企业进行扶持,如对建设成效较好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可享有冠名权和广告权,并允许适度开发生态休闲旅游或加工流通项目等。通过众筹模式,向热爱农村的摄影师、美术家、文化创意者等专业人士募集资金,如温州大罗山盘垟村利用众筹投资模式,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创基地。
统筹规划挖掘土地潜能
通过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优化空间布局,浙江新型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聚为农村发展释放出更多空间。结合“多规融合”在村一级的落地,以周边城镇为基础单元,推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空间优化重构,统筹考虑村镇撤并、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环境整治、农房改造以及产业发展等规划建设,并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和统一。促进城镇总体规划与村庄详细规划完全对接,推进村镇规划与农村社区规划相融合,连片推进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农房建设和土地流转,促进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龙头,实施城乡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简化乡村振兴项目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共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建设。结合农村产权“房地分离”和宅基地使用政策的突破和创新,探索经过认定的农村实施乡土建筑的租赁、买卖制度,恢复农村集体宅基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探索利用村集体的空闲地和低丘缓坡地等用于建设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加工流通等经营场所,如嵊州的蓝城农庄,采用一层架空发展现代农业,二层合院格局发展民宿方式,合理规避建房占用耕地面积的政策限制,将施家岙村及古老的剡溪两岸构筑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
活态传承复活乡愁文化
乡愁文化是城乡共同的财富,它的活态传承需要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依托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历史故事、传统手工业和地方特色产业文化等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讲好一批融合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的“浙江故事”,结合农村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建设,发挥传统村落祖训家规、乡规民约、家风门风的教化作用。依托乡村的自然条件和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传统文化研究示范点或科研教学基地,文化工作者、遗产保育者、学术机构等社会不同群体可在此举办工作坊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建立一批中小学第二课堂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开展研学旅行、“跟着课本游古村”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建立与文创产业合作发展的传统文化营销机制,如建德千叶村依托传统村落特有的风俗民情,与影视公司合作打造传统村落影视拍摄基地。
举措创新共筑美丽经济
通过“大花园”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推进“千村精品、万村景区”等举措,加快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高度重视乡土景观资源与体验活动有机结合,推出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手工作坊、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如景宁、苍南等少数民族特色乡村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松阳举办高等级山地自行车赛,以赛促游。同时,结合“互联网+”和房地产众筹的创新模式,探索由政府、资本、文化人、管理机构联合参与的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如松阳将租赁的30余幢危旧房规划建设成一个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区;在开化、淳安、遂昌等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养生养老的村庄,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养生、康复护理等健康养老服务小镇。发挥小城镇作为乡村的“龙头”作用,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在淘汰“低小散”落后产能、腾挪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同时,进一步讲好“小城故事”,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培育和构建新兴产业业态,促进小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让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打破了阻碍农村吸纳城市先进要素的藩篱,进而转变为城市人员和企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实际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浙江大地上一定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政府咨询委】
标签: 乡村;要素;新时代;农村;城乡;资源要素;工商资本;农村地区;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