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实践之路丨奔赴梁家河!浙江高校师生重温初心之路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7月17日 17:37:35

更多

几回梦中归故里,不忘艰苦初心路。

2.png

  7月13日,在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华兴院长、院长助理兼社会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李梦云老师等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二十一人从杭州出发,奔赴延安市梁家河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之路”社会实践调研,从书本到实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之路。

1.png

  走进梁家河村史馆的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耀眼的标语,上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村史馆内珍贵的照片和史料,清晰地记录了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大事记和未来蓝图,更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想象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等大批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的号召,在这千丘万壑的黄土高原上日复一日艰苦地生活和劳动。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真正走到农民群众中去,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生存、为梁家河村谋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了知青旧居、沼气池、知青井等地点。昏暗潮湿的窑洞、单薄的被褥、粗粝的杂粮以及简陋的家具,无不彰显着当时艰苦的条件。而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在意,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一心为民办实事,带领村民挖水井,办起了第一座沼气池,兴办铁业社、产销社,给梁家河的乡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村民们都热情地称赞习近平总书记真是一个好后生!此外,在梁家河的这七年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的,是他从北京带来的书籍,书页泛黄、边角蜷曲,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的点滴岁月,身心得到了一次历练和洗礼。

  师生们还参加了由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刘月富副教授主讲的“心系群众为民情 艰苦创业谋发展”现场教学活动。大家人手一把小板凳,在黄土地上排排围坐,聚精会神地听刘教授讲述梁家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修建大坝,撸起裤脚挖水井,自费去四川学习修建沼气两个月,建立起第一座沼气池等。在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师生们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苦干的作风。当听到村民静候送别书记时,师生们潸然泪下。

3.png

  在梁家河艰苦的七年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七年历练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思想,铸就了他如今的高度。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怀有广阔的胸襟,要放大自身的格局,树立远大的目标。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梁家河,是他挥洒青春、磨砺成长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萌芽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步,走得都如梁家河的黄土般踏实。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也让师生们明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国梦,既要心系群众、踏实肯干,也要变通创新、与时俱进。

  几回梦中归故里,不忘艰苦初心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下,我们含着满腔热血,致力于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

标签: 习近平;梁家河;梁家;总书记;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老师;社会实践;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807/W02018071761776021037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