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京华特稿丨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徐光春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11月19日 08:00:37

更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使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特色化发展”的新境界。

timg (2).jpg

  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摆脱空想,走向现实;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引导社会主义正确发展。

  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使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特色化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伟大的革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170年来,历经艰难曲折,不断创新发展,已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新的方向、新的希望。特别是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中国的深刻变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事实雄辩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归根结底,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已有500年历史。最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在世界上流行了300余年,曾经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并且精心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甚至还按照这些理想的蓝图进行了某些实验。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最初时期产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还不尖锐,资本主义经济还不成熟,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想必定带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色彩,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二是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到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并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已开始发展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烈爆发。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唯物史观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块理论基石。有了这两块坚实的理论基石,加上对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吸收,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光辉思想和科学理论的诞生。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竞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一致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国际无产阶级共同事业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英、美、法、德这样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但是列宁在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基本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已处于垄断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于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同时认为这一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突破取得成功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二月革命”这一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随即把社会主义革命提到日程上,于是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围绕俄国如何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丰富发展了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其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思想和事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东欧等一些国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开始真正实现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这一历史性进程,验证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为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经验。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二次重大变化。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苏联发展模式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广。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缺乏搞社会主义的经验,于是纷纷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做法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在实践中把苏联模式绝对化,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加上苏联以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强势迫使其他国家接受苏联模式,给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埋下隐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意识到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于是着手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走上了改向的歧途,不仅没有革除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弊病,反而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最终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的这三次重大变化,前两次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多国发展,把社会主义引向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其可贵的经验是: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摆脱空想,面对现实,走向理性,走向胜利;不能拘泥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引导社会主义正确发展。第三次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空前的灾难,不仅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葬送前程,而且对向往社会主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冲击,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曲折。其教训极其深刻: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从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因时制宜,不能用一个模式套用到各国的发展中;社会主义要及时改革,不能等到日子过不下去时才来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能失了方向、丢了根本、伤了要害,要在正确思想指引下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根本原则;改革的目的是强化社会主义,而不是弱化社会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经过浴血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同时探索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和道路。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的崭新形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在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又开始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起初,由于缺乏经验,中国也走了一段向苏联学习、沿用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在实践中察觉苏联经验的局限性,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里说的“第二次结合”,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结合”而言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开始。从1956年到1966年,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一些严重失误,但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面是好的,全党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止,中国进行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曲折,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就这样,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的建设成就,又发生过重大失误。这20年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也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认真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组织和谋划下,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席卷中华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教育到科技,从内地到沿海,改革开放大潮冲破陈规旧矩,冲刷污泥浊水,使中华大地充满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这一时期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不仅有力地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而且有效地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始终坚持发展和做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使中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既具有强大的前进动力,又保持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避免了苏联、东欧改革既失力又改向的遭遇,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邓小平同志牢牢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这一场空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试验中,在指导全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思想。特别是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作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决断,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根本方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振兴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胜利前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捍卫和发展了党的思想和路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决策,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之,改革开放是“助产士”,帮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改革开放是“原动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使科学社会主义走出“模式化发展”的旧轨道,走向“特色化发展”的新境界。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和任务,历史地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党同志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于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破解的历史性重大时代课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破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关键一招”加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完全符合恩格斯的重要论断:“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本着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高超的领导艺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光彩夺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环节,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条件,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郑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一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叠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非常错综复杂,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定力、科学的战略部署、积极的政策举措,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战胜困难、抵御风险、应对挑战,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得到全面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综观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的发展风云,特别是回顾中国社会主义近70年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探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完善,才能有持久的强大的指导力,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在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才能有旺盛的不竭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取得伟大成功。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

标签: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习近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811/W0201811192654994504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