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与各国共建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作者:储殷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18日 09:54:06

更多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世界格局的走向、全球治理的认识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中国的和平崛起,表明中国既在改革开放中融入了世界,也正通过进一步融入世界,进一步改变着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世界格局的走向、全球治理的认识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世界的未来。这些认识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方面。

   和平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论断,也正因为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世界主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才得以顺利推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把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作为中国未来的方向与世界未来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另一方面,联合国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于地区冲突要坚持政治解决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相信零和思维已经过时。

  虽然个别国家仍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总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中国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从不放弃推动世界治理体系向更为公平、正义的方向转变,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在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有所动摇。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外交思路来看,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其中既包括充分利用“G20”“金砖”“上合”“一带一路”“中国-中东欧合作”“中-拉合作”等一系列平台,推动中国与新兴大国、传统大国、区域大国的合作,也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访美期间,重点推进的在中美之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b083fe720ade1774646402.png

   中国梦与世界梦相得益彰

  西方普世价值观体系正在随着西方共同体的衰落而解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未来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价值基础。人类社会任何伟大变革的基础,都首先是价值观的变革。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全球社会的公利与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民族国家的私利,始终是无法解决的一对矛盾。尽管西方国家已经由于这种矛盾,两次陷入到世界大战的悲剧之中,但是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没有解决民族国家的封闭性与全球化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无论是难民问题、乌克兰危机还是右翼势力抬头,都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与狭隘的西方民族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文化特质与现实状态恰恰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样性的超大型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对于如何处理全球公共问题,有其独特的智慧。中国对于秩序的理解,是建立在包容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多样性共存,而并不是建立在一致性基础上的一元化秩序。中国包容性的文化特质,对于缓解当前全球治理中的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作用。

  中国在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治理的多项举措,不仅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责任观,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理念的认同与追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到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已经对中国-世界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以“大同”为追求的天下观念,相比于西方以“自私的人”“陌生世界的权利与义务”为基点构筑的治理体系,最大不同在于,其世界和平的起点不是自私理性人之间的均势,而是熟人社会中的爱与美德。

  这种以家庭与亲情为重的价值受到全世界所有文明的推崇与认可,可以最大限度地超越文化界限,赢得不同文化观下各国人民的认可。唯有信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中华文化,才可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真正的内在精神力量,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大同理念的现代表达。这不仅体现在“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等周边制度的设计上,而且还体现在中国对于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反恐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治理问题的态度上。

  中国追求的不是霸权,而是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世界秩序,从而让国际社会能够从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变成梦想与梦想共容、梦想与梦想共通的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8A670F25B461EE158F836E6AD5C1653C.jpg


   以“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世界正在从西方中心模式,走向多中心模式,“一带一路”的兴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危机加剧,以及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中心模式正在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区域中心国家为轴心、区域一体化为主要方式的更多元的全球化。

  在WTO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性组织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种更高层次、更多元全球化思路的最典型体现。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在“量”上的极大增长,它打通了人类全球化历程中的最后一公里,把中西亚、东南亚、非洲地区的一些全球化边缘地区整合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之中,从而为全球化发掘出了新的活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不仅将极大地提升不发达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而且也将对陷入经济危机的发达国家带来走出危机的曙光。G20中的许多成员诸如英、德等国都是中国“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伙伴。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全球化在“质”上的飞跃,它不同于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带有强烈新殖民主义特征的全球化,而是一种以平等、共赢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

  以“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实现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更正义的方向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积极有为”,也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崛起之后对于世界的伟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6年8月17日理论版,原标题《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原作者 储殷,编辑 吴晔)

标签: 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xxjhjs/201701/W0201701183310995701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