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习之路|平安中国建设的先行实践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何显明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7月10日 07:30:34

更多

在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新的历程中,我省必将通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为探索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一重大课题进一步贡献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1.jpg

  浙江长期处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先成长先烦恼”的发展境遇,预示着浙江更早地进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浙江“在许多问题上程度不同地比全国先期遇到,比如促进社会公正问题、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够和谐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在这一前瞻性思想的指导下,2004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先行先试的平安浙江实践

  平安浙江建设的最大特色,是从现代社会建设的大视野来审视大平安的治理模式。2004年,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浙江省委作出的关于建设“平安浙江”决定,确立了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以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五个更加”和“六个确保”的总体目标,凸显了平安浙江建设的整体性部署和系统性推进路径。在这一前瞻性思路的引领下,“平安浙江”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日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新举措、新经验。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保障夯实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浙江”的建设者。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3年浙江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着力补齐与民生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2004年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二是坚持协同治理,着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加强政府管理和推动社会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社会组织发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整合了社会治理资源,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效。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健全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枫桥经验”的创新成果对于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借鉴意义,并将其主要经验概括为坚持统筹兼顾,治本抓源;坚持强化基础,依靠群众;坚持完善制度,注重长效。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制度,在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是坚持法治治理,着力加强法治社会的建设。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要通过弘扬法治文化,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2006年4月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把法治社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将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来化解,促进了区域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

  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协商治理功能。习近平同志强调,基层民主越健全,基层社会就越和谐。通过大力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浙江有效地调动和汇聚了民意、民力、民智,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基层民主创新实践典型。

  一张蓝图绘到底

  10多年来,浙江坚持“平安浙江”方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坚持把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摆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两创”“两富”“两美”,再到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平安浙江”建设理念、思路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完善。

  在夯实平安的民生基础方面,我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补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而且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市之一。200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推出了省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行动计划,坚持每年70%以上的省级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安排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这些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感,为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我省率先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全部“转型升级”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将综治、司法、行政、信访、警务、安全生产等资源有效整合,有效促进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治理经验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全省统一划分10.9万个网格,拥有23.5万名网格员,2016年共上报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377.9万件,其中95%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全省87个县(市、区)都建成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和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全省还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恳谈等,推动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各地通过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会公约等社会自治规则,探索法治、德治、自治结合等治理机制,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健全平安浙江的法治保障方面,10多年来,浙江社会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始终保持“零增长”。近几年来,全省各地以法治为引领,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治”出了美丽环境、“拆”出了品质生活,法律的权威性以及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信仰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社会治理技术创新方面,我省全面推进“互联网+平安”。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网络移动终端,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村(社区)。同时全面强化了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运用,已建成县级指挥平台90个,乡级指挥平台1337个。

  进一步探索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浙江建设是提高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水平的先行实践。习近平同志对浙江不断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的探索给予了长期关注。2015年在浙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任务,就包括了“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揭示了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水平的战略思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把政法综治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来谋划,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新的历程中,我省必将通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为探索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一重大课题进一步贡献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标签: 平安浙江;习近平;治理;平安;浙江;法治;人民群众;习近平同志;社会治理;浙江省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xxjhjs/201707/W0201707102683805746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