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理丨垃圾分类 制度先行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章文彪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06日 07:12:58
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听取了浙江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的汇报,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已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基础环节。浙江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各地探索出机器堆肥、太阳能沤肥、农村生活垃圾变身环保酵素、生活垃圾发酵成沼气等模式,推进“六个落实”,夯实垃圾分类处理基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实“一村一讲”和“一村一员”制度,破解农民参与难。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面广、人多而推广难问题,组建专业讲师团,“一村一讲”动态化巡回宣讲。并按照“一村一员”方式,择选本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接受培训,担任村级垃圾分类指导员,走村入街、现场指导、逐户落实,常态化带动全民参与、共推共建。
落实“会烂”和“不会烂”制度,破解源头分类难。为破解试点初期“四分法”(即按餐厨、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分类)繁琐而带来的普及率、准确率不高困境,浙江探索适合农村主体的“二分”简易模式,即为农户配备双内胆垃圾桶,分装“会烂”和“不会烂”两类垃圾,并在降低源头分拣要求的基础上,由各村自行聘任、增设专职分拣员,负责对各户分类后的垃圾,进行二次专业分类。
落实“定时回收”和“上门收集”制度,破解分类运输难。象山县针对生活垃圾中类别不一而当前处理方式单一导致的不科学不合理状况,各地以差异化为原则,结合地域情况,采取垃圾分类处置方式。比如,对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鼓励农户自行收集,再由村庄定期组织人员上门收购;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由村庄定时集中回收,再送环卫所统一处理;对建筑垃圾以及占农村垃圾六成以上的餐厨垃圾,因村制宜,资源化利用。
落实多举措投融资制度,破解终端建设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资金等要素制约始终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在破解资金要素制约方面,坚持“贷、融、补、减”四项措施,结合实际探索出一些富有成效的新途径。鼓励引入PPP等投融资方式,促进垃圾分类专业科学、常态长效。比如,安吉县递铺镇采用环卫PPP治理模式,将包括垃圾分类等在内的环境治理与农村开发权限挂钩,吸引企业负责购建环卫设备设施,进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村庄环卫考评从街道倒数跃居街道之首、全县前列。
落实“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制度,破解成肥利用难。有效治理餐厨垃圾乱倾乱倒等环境顽疾,采取“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比如,宁海县下畈村、双林村等民宿集聚村通过餐厨垃圾生化机将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并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打造“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的绿色产业循环链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落实“责任清单”制度,破解分类考核难。长兴县通过试点农村垃圾分类“责任清单”制度,即设立“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等5个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实施内容”和“操作环节”,具体细分30项内容,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对账考评,综合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将试点村庄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保洁+督查”两支民间队伍,借助“村民互督”自我管理,实现村庄日常卫生保洁督查的“零成本”。
【作者为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
标签: 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村庄;有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