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民生追问丨四问网约车飙价 是否垄断?获利是谁?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玉宝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1月23日 16:05:59

更多

网约车涨价——价格是否过高?是否涉嫌垄断?获利者是谁?打车难会否卷土重来?

   网约车价格飙升,正成为年前一道“壮观”景象。在北京,滴滴司机称最近一个月涨价非常普遍,七八成订单都会加价,乘客打车成本翻番是家常便饭。在杭州、深圳、上海等多地,情况也大致如此。

  普通乘客对网约车大幅涨价难以接受。但鉴于网约车一贯以来的价格随供求波动的定价机制,且又有年前民众用车需求大而滴滴司机减少的因素,一定程度上的涨价恐属难免。一名被媒体认定为滴滴产品总监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实。他说,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司机在线数量下降了近25%,而订单数量则以30%的幅度增长。

  但是,但是来了。即便如此,民众仍然对这一波离谱的涨价强烈不满。梳理媒体和民众的吐槽,有四重担忧或疑问,值得舆论、监管者以及滴滴公司关注。

  一问,价格是否过高?

  目前从滴滴来看,1.5倍以上溢价属于正常。以笔者所在杭州市体育场路看,几乎全天在1.5倍溢价以上,2倍也不奇怪。以往笔者往返家与单位之间只需12元,现在基本在20元左右,这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出租车的价位(14元左右)。有乘客甚至反映,一些时间段选择“快车”甚至比“专车”的价格都要高。供求紧张之下,涨价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手段。但滴滴的涨价标准是什么,有没有顶部机制,公众不得而知,滴滴也从来未对外释疑过。而涨到这个水准,究竟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还是滴滴平台夹带了“私货”在其中以求暴利?民众的疑惑需要解答。

  二问,是否涉嫌垄断?

  目前市场上有滴滴、优步、曹操、神州等网约车参与者。但其中最受关注者莫过于根据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三季度,合并后的滴滴平台活跃用户覆盖率占比达96.7%,订单量市场份额达到94.6%。如此“霸主”,其价格变动不能不令人关心。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实际上,不仅在最近,自从滴滴合并优步后,滴滴调价行为日益频繁,但滴滴几乎从未就自身成本核算、定价过程和机制向外说明。尽管商务部频频提示,但直到合并完成滴滴都始终没有向商务部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在这种强势之下,合并之后的滴滴价格行为,理应受到监管者和舆论更加严格的审视。

  三问,获利者是谁?

  网约车属于分享经济。按道理,这是个多方齐赢的市场,司机充分利用资源,乘客减少成本,平台获取提成。但在一波波涨价中,滴滴不仅受到乘客指责,也受到司机非议。从司机端来说,度过补贴期之后,司机获利日益艰难。“冲单奖”越来越少、补贴取消,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不可持续。但滴滴单方面不断压缩高峰期时间区(这会减少司机的溢价收入)。目前,滴滴对司机的抽成在20%以上,这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传统出租车司机份子钱比例。考虑到车辆并非滴滴所有,这样的抽成比例,“吃相”相当贪婪!

  就拿此次节前价格飙涨来看,乘客看到是1.5倍乃至2倍涨价,但溢价部分滴滴直接对司机实施30元封顶,也就说,作为乘客的你虽然付出很多,但司机并没有同比例获益。

  这种急切的“吃相”,一方面与滴滴合并优步后在与乘客、司机博弈中绝对性优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与此前投入过大、资本方亟须收回成本的压力无关。近来,市场盛传滴滴IPO变现的传闻,虽然遭到滴滴否认,但多轮融资后高达数百美元的估值对资本方的变现而言,压力不言而喻。但无论如何,要么漫天撒钱,要么吃相贪婪,这总归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市场参与者应有姿态。

  更重要的是,乘客和司机在此过程中豪无话语权可言。特别是司机群体根本没有自身的维权渠道和组织,完全任凭“宰割”。这也让人困惑,这样一个市场机制,究竟与此前饱受诟病的传统出租车垄断机制有何差别?

  四问,打车难会否卷土重来?

  说到司机的减少,就是一件更值得细细探究的事。有不少业者包括滴滴本身,反复将“司机提前回家”作为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殊不知,司机减少可能真实存在,但这更可能只是结果而非原因。事实上,年每年都在过,去年的打车难远没有今年突出。而要追问司机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滴滴停止补贴、加大提成之后司机赚钱效应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则是网约车监管细则落实后对市场造成的巨大影响。

  一些地方要求本地户籍本地车的新规定,对网约车市场“杀伤力”极大。根据滴滴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有数据推算,对车辆、司机门槛的规定会让司机群体减少70%以上。而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若新政落地,17.8%网约车司机会选择离开所在城市。

  除了户籍车籍的限制,网约车驾驶员的资格考试也是一道无形门槛。目前,全国各地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考试普遍反映较难。杭州、宁波的通过率不到两成。广州甚至不到一成。宁波的资格考试中,考题中甚至出现“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考题。这样的考试令人忧虑,究竟是在为网约车安全和质量把关,还是在人为设置门槛赶人?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节前的网约车司机紧缺将不会是特例。“打车难”问题极有可能随着各地管理细则的严格执行而不断强化。

标签: 司机;涨价;乘客;溢价;资格考试;车难;吃相;民众;本地户籍;车驾驶员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1/W0201701235778184400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