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迁中的年味儿,你发现了哪些美?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胡欣红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1月27日 17:41:47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年俗式微甚至消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随着这些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年俗在广大城镇乃至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渐行渐远,很多人都纷纷发出“年味儿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颇有一种“世风不古”的哀伤和无奈。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经漫长而复杂的时空演变,已沉淀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年俗式微甚至消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屡屡遭受“史上最严”禁放令;柴灶被煤气、天然气取代之后,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习俗逐渐消失;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无意也无暇制作春节食品……与之同时,新年俗不断涌现,看春晚,微信红包拜年,旅行过大年等强烈冲击着传统年俗。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过年真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吗?年味儿到底是“变淡”了,还只是“变样”了?新旧年俗交融的过程中,传统年俗及与之相应的传统文化难道真的会越来越弱,直至无处寻觅?
或许,猴年春节期间央视网主办的“新春·变化·乡愁”微视频主题征集活动,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悟:拍客“向东”摄制《寻找我们的年味儿》,让观众深切感受贵州绥阳千余群众聚集街头进行民俗大“排街”狮舞龙腾喜迎新年的热闹场景;拍客“郭德茂”上传的《妈妈的年味》不仅展示了地方美食诱惑,更喊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妈妈的健康就是最美的年味儿” ……网友们通过浏览众多参评作品,突出感受到各地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保护和改进创新,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正融入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并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光彩……年味儿、孝心、传承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精气神在网友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来,在“互联网+”时代,“抢红包”之类的新年俗固然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新潮流,但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年俗也同样滋润着神州大地,真正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烙有贫穷、饥饿的记忆,或者落后保守的习俗。这样的“变迁”,不正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吗?在新旧年俗的交互之中,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而是返本开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文明了。这既有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有民众对具有美好文化内涵的传统年俗发自内心的真切回味怀念,还有春节“年俗”本身,因其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有着极强的更新能力和顽强鲜活的生命力……
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作为民俗重头戏的年俗,更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映射着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习惯的变迁。不同的时代,“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何尝不是应有之义?
万变不离其宗。新年俗跟传统年俗并非是完全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变”的是形式,“不变”的则是喜庆团圆的永恒内涵。怀念过去的年味是人之常情,当然不是错,但无视甚至排斥否定年味的新变化,无疑有思想僵化守旧之嫌。身处转型时期,我们更应当怀着多元包容的心态审视年味的变迁。
佛家云: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饭菜再好吃,不经自己品尝食用,总归不能明白其味道。新春的变化,年味的变迁,终究需要公众自己去发现并感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如是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发现周围世界之美的眼睛,而是没有静下来好好寻觅。变迁中的“年味”,更需要用心来品味。亲,你是一个善于发现年味变迁的“有心人”吗?
标签: 变迁;传统文化;新年俗;习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