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上海经济增速为何反超北京
来源:
作者:浙江在线 孙不熟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06日 07:42:22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在服务长三角以及全国经济的方面是称职的,上海高大上的总部经济以及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发挥的就是这个功能。但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元化、更新潮的就业机会方面,上海不像深圳、杭州那样可以给草根人群提供如此多的创业机会,这可能会让这座城市庞大的中间阶层多一份焦虑。
上海的速度又回来了。
就在评论者们沉醉于北京的新经济盛宴,并惊呼帝都即将超越魔都成为中国经济新中心的时候,2016年的上海交出了一副漂亮的答卷,以反超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一哥的颜面:GDP增速达6.8%(按可比价格),比北京和全国都高出0.1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增速第一次超过全国。
如果计算更具信息量的名义增长率,上海还要赢得漂亮,2016年上海GDP27466.15亿元,相比上一年的增量为2501.16亿元,高居全国第一,增幅10.02%——这一增幅(以下均为名义增幅)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深圳(11.37%),超过了北京(8.41%)、广州(8.35%),甚至还超过了天津(8.15%)、杭州(9.92%)、南京(8.05%)、武汉(9.12%)等以速度著称的城市。
要知道,2015年的上海GDP名义增速仅为5.96%,而同一年的北京是7.68%,广州是8.34%,深圳是9.38%。从5.96%跃升到10.02%,几乎翻了一倍,除了有统计算法更改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上海经济的确回暖了,未来还可能继续拉大与追兵城市的距离。
2016年主要城市GDP增速:
编者注:“实际增速”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剔除了价格因素。“名义增速”是用这一年数据直接与上一年数据比较所得,在比较单年的城市GDP时,很多论者更喜欢用名义增速。另外,成都名义增速之所以如此之高,可能与新代管了简阳市有关系。
如果看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增速,上海更是气势如虹,2016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406.13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同比上年大增16.1%,吊打包括深圳(15%)在内的全国所有大城市。总量第一,增量第一,增速第一,这就是上海财政在2016年的吸金力。
上海是怎么做到的?让评论家们感到焦虑的“上海制造”回暖了吗?有,但老实说,不太明显。
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8%,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下降1.1%,六个主要工业门类中有4个是负增长,包括上海工业体系中最耀眼的汽车与钢铁。2016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上年增长0.8%,战略新兴产业增长了1.5%,均小幅扭转了上一年的下降态势,但工业出口货值下降幅度更大了,六大工业门类中,只有汽车与生物医药产业为正增长,其他仍然没有爬出负增长的泥淖。
工业持续萎靡,GDP与税收却光鲜亮丽,只能说明,让评论家们焦虑的“上海制造”对上海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2016年,上海的第二产业占比是29.1%,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一举超过另一座以服务业见长的中心城市广州(68.56%),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6年,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145.02亿远,同比上一年只增长了0.5%(名义增速),而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9362.34亿远,接近前者的三倍,且名义增速高达14.5%。而第三产业中,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与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表现平平,其名义增速均低于GDP增速,真正的担当顶梁柱的是金融、房地产与信息技术三驾马车——金融业的份额最大,其增加值达到4762.5亿元,名义增速达18%;其次是房地产,其增加值为2124.78亿元,名义增速为25.3%;然后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增加值为1618.58,名义增速为17.8%。
这可能就是上海经济2016年逆势高增长的真相,制造业勉力维持,服务业烈火烹油,其中流砥柱又数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三驾马车。考虑到信息产业的体量相对不大,上海服务业的肱骨之臣仍然是金融与房地产,而金融与房地产本为表兄弟,可见上海经济在2016年的微妙,这里面既有也有楼市火爆推动的繁荣,也有经济结构快速三产化带来的红利。
三产比重从50%倒60%,上海花了11年,而从60%都70%,上海只花了4年时间,显示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正在卸下工业时代的勋章,而以狂飙突进的态势开始了全盘三产化的节奏。如果从税收贡献来看,上海经济的三产化只会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服务业对上海财力的贡献在2015年就已超过80%。
城市经济全盘三产化,可以说是很多金融中心城市的共性,纽约、伦敦、香港的三产占比无不超过90%,这是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体现。不过,全盘三产化并非没有弊端,香港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反例,不过,香港是一个独立经济体,而上海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广袤的直接的经济腹地,二者在这方面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
对上海来说,快速三产化的真正弊端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城市的地租、物价等运营成本会越来越高,只有从事高收入行业的劳动力才能够继续在这座城市生存,广大中低收入行业的中间阶层则越来越面临被挤出的压力。从事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等高收入行业的人群还能够淡定从容,但诺大一个上海,不可能人人都去干这三个行业。事实上,这些高收入行业虽然对GDP和税收的贡献很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可谓十分有限。我们没有找到上海的数据,仅以香港为例,2015年,香港的金融与保险业占GDP比重为17%,地产的比重为5%,但两个行业的就业人群只占全部劳动力的5%与3%,远少于汽车、钢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
上海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这几年,正好也是中国经济换档减速的几年,这里面既有产业升级的推动,也有经济“脱实就虚”的隐忧,正如美国《财富》杂志所言:金融业的大繁荣,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体现,另一方面,如果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脱钩,那么资金空转引发的经济泡沫化则对一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是教训。
总体来说,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在服务长三角以及全国经济的方面是称职的,上海高大上的总部经济以及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发挥的就是这个功能。但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元化、更新潮的就业机会方面,上海与北京相比仍有差距,也不像深圳、杭州那样可以给草根人群提供如此多的创业机会,这可能会让这座城市庞大的中间阶层多一份焦虑,正如今日的香港。
也许正是对城市经济快速三产化的担忧,上海在2016年初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25%左右,这一比例与新加坡基本相当。25%也可以看成是上海经济结构升级的底线,与那些正努力提高第三产占比的城市不同,上海担心的不是服务业做不上去,而是担心在制造业的继续边缘化。与其把这个“底线”说成是构筑上海的竞争力,不如说是为这座城市2000多万市民未来的就业保留更多的回旋余地。毕竟,适当的公平也是效率之保证,二者需要一个微妙的平衡。
标签: 增速;三产;上海经济;GDP比重;金融业;房地产;金融中心城市;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