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朋友圈屏蔽父母 未尝不是主动管控代际冲突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肖纯
2017年02月10日 07:17:16

更多

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正是对传统亲情界限的重新界定。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朋友圈的规则下,得以被重新把握与审视。

timg (1).jpg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2月8日,家住浙江宁波的刘阿姨向记者吐槽,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却把亲妈屏蔽了。澎湃新闻记者做了个小调查,发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

  这个话题其实几乎是伴随着朋友圈的普及而一同出现的。在知乎上,有网友也发起了朋友圈应不应该屏蔽父母的提问。总体看,对之持肯定意见的占多数。这与新闻调查中,朋友圈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这一结果其实是吻合的。站在多数父母角度,好不容易学会微信,以方便与子女交流,却不想被对方屏蔽在外,从情感上讲,确实容易产生不解甚至是委屈。但置于双方的视角,对此现象还宜以平常心看待为好。

  朋友圈要不要对父母开放,其实是传统父母关系遭遇的新问题。以往在朋友圈等在线交流工具出现之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与情感隔阂,往往会因为物理距离上的阻隔而被遮蔽和缓解。但在朋友圈时代,由于实现了即时化的交流,这一方面令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能够更高效,但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原有代际冲突、观念碰撞的可能性。于此现实下,子女朋友圈对父母屏蔽或是对之予以分组管理,未尝不是对彼此分歧的主动“管控”。

  说到底,子女屏蔽的并非是父母的亲情,而只是规避可能导致双方冲突显性化或放大的那一部分内容。这包括,观念的代沟,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换言之,屏蔽与否,关键还是在于子女是否真的能够与父母在朋友圈保持“朋友”式的互动。正如有网友所建议的,朋友圈的前两个字,是“朋友”。如果你觉得你和你父母是朋友,你的父母很新潮,平时经常谈笑风生,经常就各种话题交换意见,那你就不屏蔽;相反,如果你和你父母是传统的上下级亲情关系,你们很少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你们代沟很深,除了日常寒暄你们很少深入聊天,那你肯定想屏蔽了。而双方在观念上能否成为“朋友”,其实是朋友圈交往的基本法则,对其它群体也同样如此,而非专门针对父母。

timg (2).jpg

  更何况,一些屏蔽行为,本身恰恰就是出于善意的为父母着想。比如,受访者中,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分组管理的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父母担心,“父母可能担心或唠叨的内容,一般屏蔽”。这其实与不少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习惯是一致的。子女能够主动去减少父母对自己不必要的担心,父母也未尝不能理解这种善意的表达。

  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正是对传统亲情界限的重新界定。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朋友圈的规则下,得以被重新把握与审视。比如,它或以一种子女主动的方式,让父母意识到,子女的成长其实必将同时伴随着对父母的疏离,这是为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接受的代价,若不能正视这一点,则可能反倒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如逼婚现象的出现。当然,子女从中也有必要意识到,一味的屏蔽父母并不意味着原有的代沟就消除了,而只是被暂时隐藏起来,更为积极的做法,或是与父母有更多的主动沟通,帮助父母朝着“朋友”的方向发展。

标签: 父母;屏蔽;朋友;子女;朋友圈;代沟;冲突;亲情;观念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2/W0201702097860483116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