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是北京 不需要谁为它难过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肖纯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16日 14:15:35
不必把中国人的流动特征悲情化。无论去留,都是在构建一种对社会与时代的描述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城乡复杂的精神关联。我们更期待在反复讨论中,勾勒出中国社会的真实境况。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还是刷屏了。这是一篇认真严肃的文章,并未刻意博眼球,刷屏自然是戳中了某个痛点。一谈到北京,不难想到房价、环境等老问题。也正因如此,近年“逃离北上广”的呼喊不绝于耳,也有人用脚投票“逃回北上广”。
切莫这些人矫情或“瞎折腾”。生而为人,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选择向往的城市无可厚非。城乡之间、大小城市之间、一二线城市之间的纠结,以及由此带来的往返迁徙,凸显了一代人安全感的缺失和无根的焦虑。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流动,是社会高速发展的象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日趋便捷的交通更加促进了人的流动性。欧美人的搬家频率大大高于中国,其中不乏跨国迁徙。在中国,更多人还是习惯于一座城市、一个单位一辈子。中国地图上,遍布着X家村、X家屯、X家堡、X家巷、X家桥、X家墩,这可以视为农业社会的遗存。在农耕时代,人的流动性远远小于信息时代。
当披头士主唱列侬被问及“为什么一个英国乐队要到美国发展”时,列侬回答:“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都要去罗马,因为那里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今天要来纽约,因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当下的北京,何尝不是一座冉冉升起的世界新中心?很多渴望自由与理想的灵魂,纷纷向往北京、上海、纽约这样的城市,它们拥有的丰富、包容、新奇、创造力与可能性,构成难以拒绝的魅力。
而那些逃离纽约的美国人,奔向了德州与加州,那里当时还是一片荒凉。逃离北上广的中国人多回到家乡,带着家庭文化回归的趋向。这些人多为80后,这一代满怀奔向现代文明的冲动,又未完全斩断传统文明的脐带,一旦在北上广受阻,原生家庭的拉扯效应就会凸显。传统社会伦理同样深刻影响着这一代,父母在不远游,故乡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可以结婚生子、几代同堂。人的天性中既包含对自由的追求,也有对安全感的需要。通常,自由与安全的内心需求此消彼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活力被大大释放,选择工作与城市才渐成可能。离开或回到故乡的人,各自进行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在几十年前是不能想象的,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哪怕有选择的烦恼,也属于幸福的烦恼。
隔三差五关于北上广的大讨论,以及一年一度“返乡体”的流行,实际上都指向了一种突出的现实困境、文化建构与精神想象。城市卷入资本全球化,以及部分农村被时代抛弃,进不去的城、回不去的村,人的身份危机由此凸显。在本质上,逃离农村是对传统的批判,去往城市是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追求。两者其实都是对城乡二元化的反思,内含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不必把中国人的流动特征悲情化。无论去留,都是在构建一种对社会与时代的描述方式。看似任性或无奈的主观选择与表达,呈现了当代中国城乡复杂的精神关联。我们更期待在发酵、争议和反复讨论中,勾勒出中国社会的真实境况。无论北上广、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还是乡村,都呼唤更智慧的城乡治理模式。毕竟每一个向往美好、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善待。
标签: 自由;迁徙;选择;城乡;安全感;纽约;烦恼;罗马帝国时期;故乡;传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