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漂的独白:用十年同北京跳舞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熊志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18日 07:57:45
在上海,在深圳,都市一样很难滋养外来者的这种户籍梦想,北京只是推演到了极致。
对于来到北京打拼这个事实,我至今都有点恍惚。如今直到离开,才逐渐意识到,这段可以用北漂两个字概括的时间,真实地发生过,且融进了“逃离北上广”宏大的统计学范畴里。
逃离每天都在发生。李方老师在《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为之感到难过,那个只带一条毛巾被的朋友,和他告别了,因为北京再也“接不住他”,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焦虑着”。
焦虑,算是最能准确描述北漂心态的词语了。初来者为租房焦虑,久居者为买房焦虑,安家者为户口焦虑,为人父母者为二代的教育焦虑。此外,他们还为污染的空气焦虑,为拥堵的交通焦虑,为高节奏的工作而焦虑……焦虑至深,可以逼着人卖掉北京的房子移居大理。
但我依旧不会就此得出结论:那个曾经滋养了无数外地人梦想的北京,可能已经消失了。
事实上,就像90年代“下海潮”中的广深一带,北京也从不如你所想,有着温情脉脉的友好。它一直都是残酷的化身,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去筛选外来者。这是一个买票入场的过场,价高者得,而所谓票价,也可以理解为对焦虑的抗压力,它决定了北漂的准入门槛。
门槛不只有市场的筛选,还有行政壁垒,后者是北京真正冷酷的地方。如今的北京街道,已看不到多少流动的摊贩,整齐划一、工整有序的美学,已经从城中心覆盖到了五环。无数外来者,正是被行政的门槛挡于门外,无法进入真正的北京。他们与北京土著的区别,不只是口音的区别,还是身份的分野——同在国贸CBD上班,但外来者Tony,回家可能就是铁蛋。
可以这么说,一直存在着两个北京,一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北京,一个是行政化的北京。
前者是极具流动性的,而这种流动性,决定了后者的保守,以及种种对流动性的反制。
所以,北京不再友好,未必意味着它不在滋养外地人了。因为在户籍制度的分割下,如果外地人把梦想搭建在后一个北京上,一开始就是错的。
在上海,在深圳,都市一样很难滋养外来者的这种户籍梦想,北京只是推演到了极致。
尽管很残忍,但你不得不认清现实:只有抛弃不切实际的“北京梦”后,北京才能真正展现出友好的一面——这里有全国最优质的政经资源,最密集的人才,最庞大的创客团体,最具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最便捷的交通,以及最齐全的文娱消费场所……
当然即便市场化的北京,也有它的高额票价。但就像虎嗅网《还留在北京的,都是没有退路的》里的数据显示,如果以付出和收益而论,相对于凋零的家乡,北京“已经是人生最好的选择了”。你可以在这里受教育,创业,镀金,建立高端的社交圈,自由行走在繁华的王府进大街。北京能够给与的,凋零的家乡给不了,甚至二三线城市也给不了。
即便是难以企及的房价,不也正是说明,这个城市有着足够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足够强劲的货币购买力吗?
所以,走过了非典,经历了奥运,一直到房价高企的今日,“逃离北上广”仍然像伪命题一样捆绑着北京,买票入场者络绎不绝,大批量的人随时“把自己扔进北京的夜色”,雾霾没能挡住他们,拥堵和高房价也没有,北京还是如往常般虹吸着周遭的人口和资源。
这恰恰是活力的象征。永远不要低估理性经济人的判断。
基于这点,在北漂问题上,我一直认为过度抒情是可耻的。就像在节节攀升的房价面前,去号召大家奋斗,以求心灵的富足一样,心灵鸡汤只会误导人们对时与势的判断。
时与势是什么呢?那就是至少在短短几十年内,北京永远是机遇之地,是滋养梦想的地方。
不过请记住,机遇,只属于那个市场化的北京,属于极具流动性的北京。
而不管在世界哪一角,一个高度流动化的城市,永远不会如你想象般友善和宜居。
三年前,我带着这个预期而来;三年后,带着票价置换的收益而走。我不认为有什么悲情或难过之处,因为我早已认清,对外来者而言,市场化的北京,迟早会遇见那个行政化的北京。
所以,北京,用十年青春同它跳舞吧,可以再少,但不能再多。
标签: 北京;焦虑;房价;市场化;外地人;梦想;票价;门槛;北漂;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