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深评|奋斗的年纪,哪来的“空巢青年”?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盛人云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4月25日 20:05:29

更多

青年时期的“空巢”只是一时的,这是实现华丽转身的必经阶段,是激情燃烧前的宁静蛰伏。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渲染,乃至悲情解读,而应坦然面对,乐观以待。 

1.jpg

  “空巢青年”日前正成为热议的新词,其最早来源于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总数为2000人的网络调查。其中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后续的报道认为,我国目前这类的年轻人大多20岁至39岁,竟有2000万人之多。

  就在社会舆论热议“空巢老人”的时候,“空巢青年”一词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根据媒体的总结,这些“空巢青年”,年龄大多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的尴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泛起的一丝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的无奈;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的惊讶。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状态总结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有趣的是,社会上对于“空巢青年”这个概念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认识:一方面,“空巢青年”这个词汇激起了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群体的情感共鸣,而“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的图景,切中的确确实实是当下不少青年人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青年”这个词汇不应被赋予悲情的色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畅想驱动着青年人去奋斗和追逐。

  笔者倒以为,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相比于孤苦无依的“空巢老人”,青年一代风华正茂,正是奋斗的年纪,哪来的“空巢青年”?相反,尽管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但面对未来的梦想,多数年轻人没有选择逃离大城市,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而是坚守内心,执著追求,这种表面上“空巢”并非形单影只、茕茕孑立,里面还住着满满的梦想,这恰恰是青春内涵的应有体现,是年轻时代的最好底色。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虚度光阴。”柯南·道尔这句话道出了万千奋斗者的心声。回望历史,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罗曼·罗兰也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所以,青年时期的“空巢”只是一时的,这是实现华丽转身的必经阶段,是激情燃烧前的宁静蛰伏。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渲染,乃至悲情解读,而应坦然面对,乐观以待。  

标签: 空巢;青年;年轻人;奋斗;英雄主义;受访者;打拼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4/W0201704256154752787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