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丨恢复高考,恢复常识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戎国强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6月06日 07:33:04
恢复高考,意味着人们的头脑恢复正常:知识是好的、有用的,知识阶层是有价值的。恢复高考,意味着正常的社会形态的恢复:人要吃住行,社会就要搞建设;搞建设需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办教育。正常社会的恢复,激活了人们的生活希望。
四十年前,即1977年10月,一个消息搅动了整个中国:中止十年的高考要恢复了!人们奔走相告、相庆,相约一起参加高考。
人们的激动太好理解了。文革十年,整个中国陷于“阶级斗争”,正常的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建设都停滞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消失”了,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为多余。连续十年高考中止,意味着一个国家连续十年没有正常高等教育!众多有名望的科研、教育专家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以“阶级斗争”观念划分人群,知识阶层被打入第九层,属于“臭老九”,最流行的口号之一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因此,恢复高考,意味着人们的头脑恢复正常:知识是好的、有用的,知识阶层是有价值的。恢复高考,意味着正常的社会形态的恢复:人要吃住行,社会就要搞建设;搞建设需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办教育。正常社会的恢复,激活了人们的生活希望。
常识的回归,经历了一个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不寻常的过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冬季举行考试、次年春季入学,这次高考囊括了十七八岁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和近三十岁的带娃考生。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想象,《搞好复习,迎接一九七八年高考》这样谈具体的“业务问题”的文章,竟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
所有这一切的恢复,都指向一个最重要的恢复和回归:常识的回归。
常识回归的重要一环,是人的正常权利的回归。后来成为作家的陈村也作为“77级”的一员走进上海师范大学,他说“这不是谁点了头后推荐来的,其中没有折磨人的屈辱,也没有任何人的恩赐。只是一种被恢复的权利,用考分体现的公正。这是天经地义的变革。我们是第一届,从我们开始”。
恢复高考,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紧随其后,是一系列的常识和常态的恢复。中外名著的重印、发行,引发了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出现读者漏夜排队购买名著的盛况——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是一个民族保持文化活力和思想活力的必需。这也是一个被遗忘许久的常识。这个常识缺失的结果,必然是文化的封闭、思想的窒息,最终是全社会的愚昧和迷狂。
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的复苏,也跟恢复高考紧密相连。《伤痕》的作者卢新华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的。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出炉后,反应最快最强烈的是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大学生,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排演该剧,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历史告诉我们,思想解放是一个民族活力的保障,思想解放没有止境,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事业的繁荣,各种新的现象、新的社会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让社会保持活力,应对挑战。常识刚刚开始恢复的时候,人们最焦虑的事情,是教育停滞造成的人才断层,是科技的全面落后,借用当时流行的概念,人们大多只看到“硬件”即有形的、看得到的、物质层面的落后,人们对恢复高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当时还来不及深入认识。高考恢复以后的四十年里,遗忘常识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高考恢复四十周年,给我们回顾历史、再次体味昨天的契机。
人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从最近四十年的历史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常识对正常社会的必需,对正常头脑的必需。
标签: 恢复高考;常识;高考;正常社会;知识阶层; 77级;阶级斗争;名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