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改进作风不妨开门办公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余足云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6月23日 07:32:46
多为群众办实事,“开门办公”才能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才不会成为空谈。
6月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愧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不愧为时代的楷模。
这几天,在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时,对他“办公室门必须敞开”这一细节印象深刻。廖俊波在任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就定下一条规矩:除了和相关部门讨论涉密事宜,自己办公室的门必须敞开,“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还是打开大门说话好”。即便是客商来访,如果他们进办公室习惯性地带上门,政和县委办的同志也会特意将门打开。心中把老百姓放在什么位置,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能否舍弃小利、谋取大义。廖俊波“开门办公”,既彰显了敢于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坦荡和底气,也体现了愿意为民敞开“心门”、真心为民服务的务实作风和公仆情怀。
开门关门,看似小事小节,实际上却反映着机关作风。古人韩愈在他那个时代就懂得“开门办公”的意义;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部门在推行或实践“开门办公”。将办公室门打开,破除机关的神秘感和公众的畏惧感,让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阳光下运作。所有的工作内容、工作环节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改进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办事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遏制推诿、扯皮等不担当、不作为现象的有力举措。
我们也看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愿、不想、不敢将办公室门敞开。有的以安全、防盗为由,实行“锁门办公”,甚至设置多重“密码门”,办公室俨然成了群众不敢靠近的“堡垒”;有的受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等流毒的影响,仍习惯于高高在上,乐于做“太平官”“逍遥官”;有的存在“关门偷闲”的心态,害怕一些“不务正业”的行为被群众看到,害怕群众监督,对开门办公存有顾虑,主动性不够……说到底,一味紧闭办公室门的背后,是禁而未绝的官僚主义在作祟,也暴露出一些政府部门、某些党员干部存在着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群众工作能力不足、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够以及缺乏担当、回避矛盾等问题。
作风之变,在于务实;服务之变,在于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应该在点点滴滴细节中凸显。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把办公室门向群众敞开,便是迈出了为民服务的第一步。如果心中没有装着群众,门开“心”没开,此种“开门办公”与没开并无本质区别。只有将心扉真正向群众敞开,做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随时想着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将群众“上门说事”当成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和舆情监督”,是“送上门的发展点子”,而不是“洪水猛兽”。如此,“开门办公”才能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才不会成为空谈。当然,开门办公的效果如何,最终也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让“开门办公”这一得民心、顺民意的做法不断得以推广。
“门风”见作风,改作风须改“门风”。改进作风,不妨从“开门办公”做起。
标签: 群众;为民服务;门风;作风;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相关部门;送上门;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