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丨为什么我们想看这部电影?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周宇晗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8月18日 15:24:30
当我坐在《二十二》的电影放映厅里,银幕发出的光芒照亮了身边一张又一张沉默却专注的脸庞。被尘封、被掩藏的历史正以越来越多的形式重见天日,而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视它们。
在一个许多人不熟悉的纪念日,一部许多人不知道的电影上映了。
时下当红的小花小鲜肉?没有。但有22位年纪近百、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女主角”。
铺天盖地的刷屏式宣传?没有。后期制作加上所有宣传资金不过100万元。而这100万元,还是通过320099人次众筹到的。
大投资大制作?没有。整部影片节奏缓慢而克制,不用旁白、不用配乐,没有声嘶力竭的哭诉、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大量的全景和特写记录老人们起床、吃饭、晒太阳、与家人交流等等琐碎的生活细节。在以商业价值评估电影的时代,上映首日,影片仅有1.5%的排片。
但就是有这样的“奇迹”。《二十二》的排片率一路上升,上映第三天已有11.2%,上座率高达29.5%,单日票房2653.4万元,位居票房榜第二。从明星公知到普通民众,从微信到微博,似乎所有的人自愿成为这部影片的水军,而豆瓣评分更是飙升至9.0。
一个又一个飙升的数据,都是因为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个长久以来在中国讳莫如深的题材——慰安妇。
根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二战时期,约有40万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其中包括20多万中国妇女。到了2014年,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只剩下22位。
影片末尾,22位老人的名字整齐地出现,然而伴随着这些名字一个又一个被加上框(代表已去世)然后隐去,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焦灼感,好像正在失去什么珍贵却又无法挽回的东西。
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人们的宽容度也不断提高,不同的群体有了更多公开发声的机会。于是,在那段历史过去七十多年后,国内首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终于登上了银幕。庆幸的是,还有能够发声的历史亲历者,不幸的是,对于受害者来说这一刻来得太晚,许多老人已经等不到了。而即便如今,我们似乎也能从采访中、影片中、评论中,知晓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堵住了老人们的喉咙,让她们“不想说”、“不敢说”。
早在2006年便已经去世的武汉“慰安妇”幸存者袁竹林,当年逃回故乡,却因母亲在忆苦思甜大会上被诱导讲出了女儿的悲惨经历,被乡邻排斥、辱骂、逼着去黑龙江北大荒整整呆了17年。
志愿者张双兵多年来为“慰安妇”们奔走,极力推动对日诉讼。可在《二十二》中,他却说出了自己的后悔——长期的诉讼没有取得结果,但他的曝光却给这些被迫成为“慰安妇”的老人和她们的家人造成了实质的伤害。“假如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不如不惊动她们。”
去年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去留发生争议,《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从电视中看慰安所遗址附近的中学生说:“(慰安妇)不是很光彩,还是不要特别了解比较好,学生还是不应该知道太多。”
作为受害者,“慰安妇”们的身心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残害,当她们愿意站出来曝露出自己的痛苦时,为何还要忍受自己人的恶意?是我们的观念将“贞洁”看得太重要,还是有人想借指责她们、遗忘她们来逃避国家曾受入侵、受欺凌的那段历史?
今年暑假,《战狼Ⅱ》一炮而红,成为首部入榜全球TOP100票房影片榜的亚洲电影。除了敬业的演员、精彩的打戏、真实的场景,最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是其传扬的“中华复兴”、“祖国崛起”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勇敢地面对曾经的屈辱,不忘国耻,是为了不重蹈覆辙、是为了感恩、是为了更加尽心尽责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
当我坐在《二十二》的电影放映厅里,银幕发出的光芒照亮了身边一张又一张沉默却专注的脸庞。被尘封、被掩藏的历史正以越来越多的形式重见天日,而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视它们。
标签: 慰安妇;影片;老人;幸存者;电影;票房;银幕;受害者;重见天日;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