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慈善”清流 成就筹款“火箭速度”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8月29日 19:47:35
从“捐助”到“购买”,一词之差,其中的深意却不太一样。以卖代捐,集聚众善,姿态体面,形式清新,是一股如此难得的清流。
很久没有一场朋友圈的刷屏,像昨天那样整齐,那样不引人反感了。
“某某某,已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购下此画”,分享界面下的这句话,让分享的画作更像一枚枚善心勋章,整齐划一地挂在朋友圈,满屏分享背后是令人咋舌的筹款速度。
这个名为“艺术点亮生命”项目在8月17号就开始筹款,这项筹款将用于支持WABC无障碍艺途组织帮助精神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昨天筹款信息经过H5页面包装后,各项数据立即暴涨,昨天中午参与人数最快增速更是达到了半小时100万人,1500万的捐款目标剩余的44%,在12点之后短短两个多小时迅速达成。
一项普通捐款何以爆发“火箭速度”?除了现代人经济能力和慈善观念的改变,恐怕还离不开策划人对互联网巧妙的利用和对社交平台用户心理的洞悉,更重要的这种形式带给各方的舒适感、尊严感。
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筹款模式,简单明快的H5展示方式,制作精美的页面,便捷的购买途径,赏心悦目的分享界面……这些技术上的因素无疑是创造筹款“火箭速度”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次真正的“互联网+”慈善,慈善筹款与互联网工具一相逢,便胜却苍白言语无数,人们伸手助人的成本和门槛在无形中被降低,捐助也就能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这一过程反映了互联网设计精神——要遵从而非抗衡人的本能。
不得不说,策划者也深谙社交心理和传播规律。1元购画,购买的实际上不是孩子的原画,而是电子版的使用权,花上一块钱获得的不仅是一张手机屏保,更是在自己的人际圈中展示爱心和审美的绝佳机会,谁会拒绝?这比七夕节晒一只上万元包,更令人尊敬,而没人会拒绝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资料显示,WABC无障碍艺途的创始人是一位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策展人,本次筹款选取的画作,有稚嫩的简笔画,也有偏向表现主义抽象画,但共同特征是色彩鲜艳饱满,充满了视觉张力,透过画作我们可以窥见一群面目冷漠的自闭症画家浓烈的内心情感,这种反差形成的审美感受,恰恰能直击人心。
不过,该筹款项目真正的高妙之处不在技术和心理层面,而在尊严层面。从“捐助”到“购买”,一词之差,其中的深意却不太一样。我们的文化精神里有“不是嗟来之食”的传统,对需要帮助的人捐助须给予体面,这一类的历史佳话传颂不绝。但是近些年活跃在新闻里的慈善新闻,很多都在表现当代慈善粗鄙的一面,比如到陈光标式的暴力慈善,直播平台到贫困山区佯装发钱拍照的作秀式慈善,还有互联网上真假莫辨的卖惨式筹款,人们捐个款还要变身侦探,爱心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相比之下,“艺术点亮生命”项目,以卖代捐,集聚众善,姿态体面,形式清新,是一股如此难得的清流。
狂欢之后,这种“互联网+慈善”带来的启示,值得让人细细琢磨。不管时代风潮怎么变,人对善和美的追求从来都是一致的,慈善行业要致力于用智慧和美来培植激发每个人内心的善,使其变成一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而非简单粗暴地汲取消耗之。
标签: 筹款;慈善;互联网;画作;捐助;社交;火箭;可再生资源;艺术;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