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丨人才引进政策需因地制宜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薛晓波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8月31日 20:11:40
作为引进的“外地”人才,往往不能适应当地气候、人文、饮食等,同时还面临落户、搬迁等问题,缺少归属感,要留下来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而引起的“本土”人才就不一样了,他们适应当地气候、人文、饮食等,回归当地创业有归属感,相对于外地引进人才,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忠诚度更高。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又放出“大招”,出台人才新政20条。此次该区人才新政的一个亮点就是从“本土”人才入手。设立“定海区回归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只要在定海注册公司并担任法人代表的定海籍回归人才(含原籍定海、祖籍定海或与定海有密切渊源),经认定为国际顶尖人才、省部级人才、国家级杰出人才、省部级领军人才、区级特优人才、区级高级人才的,在享受其他政策的基础上,分5年给予个人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团队)项目,将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创业经费支持。
现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招纳天下英才,根据人才层次确定招纳奖励办法。这样的人才新政几乎千城一面,缺少针对性,通常以奖励的额度作为招纳的筹码,吸引来的可能是一批追逐利益的“人才”,真正潜下心来谋事的人才很难招纳过来。特别是一些基础和配套设施相对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尽管费尽心思投入了大量地方财政,但实质上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人才政策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忽视了实际效益。作为引进的“外地”人才,往往不能适应当地气候、人文、饮食等,同时还面临落户、搬迁、两地分居、小孩子就读等问题,缺少归属感,要留下来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而“本土”人才就不一样了,他们适应当地气候、人文、饮食等,回归当地创业有归属感,相对于外地引进人才,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忠诚度更高。
当前,我省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人才是我省发展的最大动能,招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关键是加强人才的归属感,让人才在我省结婚生子或让他们的家属在我省工作、学习、生活,让他们在我省安家,实现外地人才的“本土化”,这样招引过来的人才,才能潜下心来创业创新。
为此,我省应在加大人才“本土化”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与浙江有渊源的人才“本土化”培育,对于在浙江就读的高学历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岗位,提供更多后续服务;对于家属在浙江的人才,要为他们的就学、就业、安居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浙江籍人才回归,对于浙商人才,要通过考察、座谈等方式,让他们了解我省的改革发展,增加浙商回归的信心;对于浙江籍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要通过聘请担任顾问的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为浙江发展服务;对于浙江籍在外就读人才要给他们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吸引他们回家乡做贡献。
标签: 人才;招纳;浙江;创业;奖励;天下英才;定海区;本土化;人才新政;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