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补科技短板,没点大手笔可不行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王玉宝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10日 20:13:55
中国要把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就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乃至企业、社会,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这方面,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特别是实现重大基础领域原始创新,是一块绕不过去的门槛。
日前,历时一年半的筹备,之江实验室终于在杭州西子湖畔掀起“红盖头”。
这个被誉为“意义和价值绝不亚于再造一所高水平大学”的高能级科研机构,体制上实现创新,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实行开放协同的混合所有制;目标上指向高远,省财政分期投入50亿元,争创国家实验室,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研究方向上着眼战略性领域,瞄定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布局五大科研方向,建设四大科学装置,被外界解读为浙江弥补科技创新短板的“大手笔”。
颇有意味的是,在之江实验室之外,该省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谋划。今年8月,西湖大学(筹)正式被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9月初,首届19名博士生正式入学。在入学典礼上,该校新生被赋予“天有多高,潜力就应该发挥到多大”的激情勉励。与之江实验室一样,这所筹建中的大学,也是别具一格,不仅开创了研究性民办大学的先河,而且办学目标同样剑指“世界一流”。
如此一来,围绕着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筹),一条横跨西湖、余杭、临安三区的“科创大走廊”,正在杭州城西显露峥嵘。之江实验室,是这条“走廊”的“核心灵魂”。沿着这条“走廊”,众星拱月般分布着阿里巴巴等重量级企业,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浙大科技城等高新产业园区,以及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特色小镇。
实际上,这条“科创大走廊”的谋划,由来已久,并非一时之策。而且,目标性强,特色鲜明,就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布局,不搞“小打小闹”,不在浅表性科技创新上耗费资源,而是着眼于战略性、引领性、前瞻性领域的科技突破。整条“走廊”的发展定位,就是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
浙江何以下这么大决心在科技创新上擘画这么多“大手笔”?背后的逻辑,值得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创造了不少奇迹。这几年,浙江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期,努力向着产业链高端挺进,积极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但是,此事说来容易,行之实难。没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积淀,短期内难有起色。而恰恰在这方面,浙江强烈感受到短板的掣肘。
特别是,今年7月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之后,前往长三角兄弟省市学习考察,愈加感受到浙江在园区建设、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城市治理等五方面存在差距,下定决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打开“五个通道”的要求,补好这五个方面的短板。比如,浙江的985、211大学只有1所,在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方面目前都是空白。这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差距较大,也与浙江的经济地位和转型升级需求不符。
正是着眼于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家国情怀和空前力度谋划推进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重大科学装置,为省党代会确定的“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的坚定基石。
当今时代,中国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把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就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乃至企业、社会,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这方面,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特别是实现重大基础领域原始创新,是一块绕不过去的门槛。惟有充分认识这一时代召唤,我们才能带上家国情怀、滤去短视浮躁,勇于投入大手笔,板凳甘坐十年冷,最终在科技创新上闯出“华山天险一条路”,奠定民族复兴的雄厚基础。
标签: 科技创新;实验室;浙江;走廊;浙江省;西湖;人工智能;改革开放;科学装置;兄弟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