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欢歌尽处,《芳华》火了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12月20日 07:06:19
它不是通过编造物质世界中曲折狗血的事件奇观,来讲述欲望的无限可能,而是以被时代裹挟着向前的人们的选择,讲述人性中共通的爱与痛,懦弱与勇毅,渺小与崇高。
从无端跳票到重新定档,舆论对电影《芳华》炒作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哪怕冯小刚在微博中竭力自证清白,老导演自认为的人格魅力,在尽皆营销的凶猛时代面前,也没能如愿变现为信任货币。直到打着“一刀未剪”旗号的回归版进入电影院,年轻人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再把父母请进去找青春,朋友圈“自来水”水流声越来越大,“跳票为炒作”的声音才渐渐平息,高冷的影评人一句“无功无过无惊喜”,完全挡不住观众巴掌拍得梆梆作响。看来,用作品说话,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冯小刚在不同场合宣扬过“不想再让别人告诉我可以拍什么”,任性话语背后,是年近耳顺的冯导,明目张胆的艺术野心,至少在《芳华》里面,这种野心很明显:你可以从对年代感的精准再现中看到,从对演员演技的打磨调教里看出来,从6分多钟一镜到底的技术里看到。国际电影圈里长镜头已然有点大路货的意思,不过浸入式观影体验,确实能把战争的残酷血腥直接输送至大脑的神经中枢,足以令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观众,在影院里攥紧拳头。
电影对阴暗人性的揭露,对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抚慰,让国内观众从本土电影中接收到了久违的经典意义。相比虚无《小时代》,癫狂《捉妖记》,恶俗《大闹天竺》等等价值中空却轻松过亿的国产片,《芳华》展现了非常古典的戏剧价值。它不是通过编造物质世界中曲折狗血的事件奇观,来讲述欲望的无限可能,而是以被时代裹挟着向前的人们的选择,讲述人性中共通的爱与痛,懦弱与勇毅,渺小与崇高。当我们为何小萍遭受的集体排挤而心疼,为刘峰在特殊年代经受的荒诞审判而愤慨,为越战中浑身烧伤却惦记着“果丹皮”的小战士而潸然泪下时,我们看清并抗拒着集体无意识的恶、人性扭曲的恶、战争的恶,胸中升腾起对美与爱的向往,亚里士多德所谓悲剧的净化效果便达成了。
这一切与严歌苓这个名字分不开——再喜欢严歌苓的读者也必须承认,《芳华》是一部有失其水准的小说,人物拼凑、结构破碎,可当知道它本是一部应冯小刚怀旧之邀、为电影服务的作品时,一切就说得通了。为了助冯导圆梦,她从过去的创作资源库里采撷出最经典的人物角色“萧穗子”,动用了情感最饱满的文工团生活记忆,启动了深厚犀利的现实主义写作功底,为电影注入了尖锐的人性审视和历史反思。这种尖锐,甚至让温情的青春怀旧“外衣”快要包裹不住了,导演不得不通过规避和改动一些刺目的情节和冲突,来使温情怀旧的气氛延续下去。这虽然削弱了原作的批判色彩,却使得不同审美趣味的人可以共饮一壶——只要你愿意坐下来,总会等到摄住你心魂的那一幕,这便是《芳华》的魅力。
《芳华》有硬伤、取巧乃至驱迎男性审美的烂俗之处,但是值得为之梆梆鼓掌,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经典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用郭德纲的话说“不是我多优秀,是同行们衬托的”。年底盘点,2017年电影市场表面一片繁荣,也有靠爱国题材异军突起的《战狼2》,但大部分国产片仍然在“烂片”的泥潭里打滚,豆瓣评分一水儿的6.0以下。特别是,在资本驱动下,一批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几乎全军覆没,还出现了《逐梦演艺圈·纯洁心灵》这样的“烂片之王”。这种口碑环绕下,《芳华》来了,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吹皱了一池污水。观众在明媚的青春气息、精致的叙事节奏、收放自如的情绪引导下,笑了、哭了,思考了,一曲青春荼蘼的欢歌尽处,《芳华》火了,火得不出意外,也火得理所当然。银幕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需要多几把这样的火,让中国观众买票进场看国产片时,不再硬着头皮“矮子里面拔将军”,终结“我为人民看烂片”的荒诞。
标签: 芳华;冯小刚;电影;观众;炒作;青春;怀旧;人性;严歌苓;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