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野鸡比赛”猖獗:唯“证”是论难辞其咎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强德平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04日 19:31:13

更多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各类竞赛五花八门,有些竞赛名头响亮,乍看水平很高,参赛门槛却极低,且赛事组织极为松散,赛后评奖标准把控不严,甚至参赛即可获奖,奖状和证书毫无公信力和含金量。

微信图片_20180104175302.jpg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各类竞赛五花八门,有些竞赛名头响亮,乍看水平很高,参赛门槛却极低,且赛事组织极为松散,赛后评奖标准把控不严,甚至参赛即可获奖,奖状和证书毫无公信力和含金量。同学们将这类比赛戏称为“野鸡比赛”,可就是这种比赛却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人数还渐有上升之势。(1月3日中国青年报)

  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野鸡比赛”相比,大学中的存在此类比赛危害性显然更大。一方面是劣质比赛频繁进校园,也会冲击到优势比赛的竞争权威,造成鱼龙混杂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是如果比赛本身缺乏含金量,诱导学生参加也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兴趣发展。

  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载体,一些主办方通过网络宣传和虚假包装,就能形成一个响亮的名头和可观的赛事氛围,由于缺乏权威部门的支持,此类比赛不排除捏造头衔和放大实力的可能。比如一些公司本来资本不足,实力薄弱,名称却冠以某省某市的名头,看上去反而成色十足。

  从发生来看,这类比赛有蔓延之势。学生和主办方之间存在“你情我愿”的情况。主办方自不必说,发个通知,找个评委,印个奖,盖个章,万事大吉;学生也有“好处”,报个名,交点费,没什么竞争压力,还能稳得奖状,何乐不为?

  笔者在大一的时候,误打误撞参加了一个“××写作大赛”,随后被邮件告知,先交会费成为签约作者才能参与评奖,由于当时不明白其中缘由,将信将疑还是选择交了会费,虽然不久也收到了获奖证书和签约证明,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再和主办方有丝毫交集。后来,才觉得自己被忽悠了,而当时在同一个群中的大学生,大概已经有500多人。

  应该思考的是,一些赛事主办方通过举办比赛,吸引成规模学生参与并收取一定费用,是否合规?此外,夸大自身资质牟取利益,是否涉嫌欺诈?

  回到大学生角度,追逐此类比赛的原因也值得反思。花钱买没有含金量的证书,明知是自欺欺人,为何还乐此不疲?我想,这和学校方面的管理缺陷是有关的。很多大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中都会参照学生的竞赛成果和实践参与,对于难以招架高级别赛事又不想在考核中掉队的学生,参加“野鸡比赛”不失为一种可能选择。当然,投机取巧的证书能够蒙混过关,和大学管理者缺少审查标准不无关系。

  但换个角度想,“野鸡比赛”猖獗又何尝不是唯“证”是论的产物呢?当下社会上,证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学位证书、荣誉证书;各类行业水平高低的评定要看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对于学生而言,已有的证书更是将来其它评定的基础;对很多求职者来说,一张张“高大上”的证书,往往也意味着自身的能力和就业的良机。人们对证书的认可,远远超过了对实际能力的看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野鸡比赛”才会大行其道,而花钱买证和文凭造假、证书造假又有何异?

  遏制“野鸡比赛”盛行现象,一方面需要把牢认证门槛,加强对比赛的筛选与识别,让比赛组织者和参赛者无利可图。另一方面,也要消除标签化的荣誉表彰,淡化“证书情结”,让趋之若鹜的学生理性下来。毕竟,兢兢业业才是该有态度,踏踏实实才能学到本领。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

标签: 比赛;野鸡;证书;学生;含金量;竞赛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1/W0201801046999776184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