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弄潮号丨韩寒感叹退学失败,不能完全否定“韩寒现象”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彬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1月10日 22:43:32

更多

1月8日,韩寒在微博突然发文感慨,深感自己当年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在微博长文中,对当年自己《三重门》出名后就毅然退学,韩寒颇有不甘。“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zjrb2018010500005v01b002.jpg

  1月8日,韩寒在微博突然发文感慨,深感自己当年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在微博长文中,对当年自己《三重门》出名后就毅然退学,韩寒颇有不甘。“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韩寒,当年一个拿到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高中生,后来因为“退学”被舆论标榜为反传统抗争的典型,当作反对应试教育中的特例,“韩寒现象”备受关注。当年,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层面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广泛探讨。

  说白了,“韩寒现象”的消极和积极是并存的。无论单纯从他当年的选择,还是从“韩寒现象”对社会影响来看,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近几年,当年的争论已成“过眼云烟”。可韩寒自己跳出来了,感叹“退学很失败,不希望后来者学习”。这事又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比如对叛逆的嘲讽,对“过度个性”路径的否定、对“死读书”的推崇等,这就是对当年的“韩寒现象”进行简单粗暴的直接否定。

  其实,韩寒对于退学的感叹,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凸显的是成长的“经验性”。而现在对退学失败的感受,相比当年,无疑少了几分天真纯粹,多了几分务实求是。一个人能直接否定自己的“少年事”,体现出来的不是“落寞之情”。因为这样的否定可能说明他已从往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或者说他有新的事业与成功的支撑,从而才敢面对过去的“伤疤”,这体现的便是一份自信和坦然。这些人生成长经验和态度才是社会更应该关注的,而不应该只有停留于表层上的情绪化泛滥和片面浅薄化的认知。

  此外,他感叹退学之后,说的是“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最后还把落脚点放在了“学习”上,凸显其心路历程。所判断的也不仅仅是当年的那一件具体事,而是对成长的科学认识。这种认识表现在其对学习的强调,体现的是其对知识的重视和渴望。是经过一番社会历练之后,形成了热衷于“学习积淀”的心态,这才是韩寒感叹退学中最“本质”的东西。

  再回到韩寒当年退学的具体情境当中,其实无论是看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韩寒当年的那一次退学虽属无奈,但确实是相对更适合他自己的选择。对其自身而言,“学不进去”确实是事实,学习积极性和方法都成问题,对于这种状态即使再留级,怕是也与“好大学”无缘了吧?可其写作才华却屡屡“爆表”,达到了一定现实高度。这样来看,怀着朦胧的新方向离开那双不合脚的鞋也顺理成章。可以由此探讨人才培养的多样模式,但不必要过度解读。在我看来,“一个人走更适合自己的路是没毛病的”,任何自己选择的路,如果能加上持续的知识积淀和社会实践中的自我学习,便会走得更加自信和坦然。而这可能才是韩寒“感叹退学失败”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标签: 韩寒;退学;学习;感叹退学;成长;发文;概念作文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1/W0201801107228660956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