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面对网瘾少年,为什么总有一种无力感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魏英杰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2月08日 07:38:07

更多

要杜绝青少年网游成瘾,不能把责任全压在父母身上,而应该多管齐下,法规监管、行业自律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力。

338.jpg

  最近,温岭的家长陈奕敏写了篇文章《被网游毁掉的孩子》,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本周二,钱江晚报专访了这位家长,聆听他身为父亲,面对儿子沉溺网游10年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学业、高考失利的感慨与无奈。

  陈奕敏的无奈,也是许多家长的心声。几乎所有网游都有成瘾性,别说小孩没有自制力,许多家长也会难以自控。在朋友圈上,深夜了还经常就能看到许多家长在转发一些新兴网游的链接。家里有小孩的,难免就会想,为什么大人可以玩,自己不能玩?如果家长控制不了自己,自然也就对孩子没有说服力。

  但网游难戒的根子还不在这里,关键在于教育实在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在这个孩子身上能起到作用的,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很可能就是反作用。对于有些家庭,可能父母严厉一点,孩子就能收敛一些,可在另一些家庭,父母用强制手段,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头来局面反倒难以收拾。

  正如陈奕敏所说,身为温岭市委民主恳谈工作办公室主任,谈心、做思想工作是他的强项,“但是到儿子这里,就没办法”。相信这也是许多家长普遍面临的问题。平时对教育问题侃侃而谈的人,轮到自己碰上了,也是一筹莫展,举措失当。明明看着孩子掉进网游泥沼,却怎么也拉不上岸,这种无力感许多家长都切身体会过。而等到小孩自己醒悟过来,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都已错过了。

  为什么家长们普遍感到无力?子女教育的个性化、特殊性是根源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又在于,这本该是全社会协力应对的问题,而现实是家长们往往孤立无援,只能独自去面对。多数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更严禁学生玩网游,所以孩子沉溺网游普遍发生在学校以外,所以学校顶多只能是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劝导、说服。

  在法规方面,固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总的来讲,强制性不够,执行效果也不佳。比如早就出台的《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囿于种种现实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至于游戏制作运营方面,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和利润导向下,决定了许多游戏平台不会用心去设计和推广防沉迷系统。再说市场上也有不少途径可以规避这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们对孩子沉溺游戏既感到痛心又深感无力。

  而这也说明了,要杜绝青少年网游成瘾,不能把责任全压在父母身上,而应该多管齐下,法规监管、行业自律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力,这样才能形成一张完善的保护网,而不至于按下葫芦浮起瓢,让父母无从着手。面对孩子网游成瘾,父母往往摇头叹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句话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当然,这话也不是要把责任推往哪个部门或哪个平台,任何一头热而另一头冷,都无助于扭转现状。

标签: 家长;孩子;网游;父母;保护未成年人;小孩;钱江;温岭;被网游毁掉的孩子;个性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2/W0201802082735592436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