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新业态的消费监管网络“眼大洞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在线评论员 栗中西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03月15日 21:37:36
网络科技的发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同时,也让天下没有侵权之手伸不到的地方。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15日)发布的“品质消费与消费者认知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有37%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权益受损的情况,商品类和服务类都有所涉及。认真追究起来,这个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只会高不会低,特别是在各类互联网商业新业态的消费体验中。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3.15”报道中,一些新型的网络消费侵权行为正在蔓延。“HEYTEA”被“HEETEA”抄袭,二手车品控说到办不到,共享单车押金退不回来,这些见诸媒体的侵权行为,尚且可以被追踪,受到大范围关注,而一些随着新业态的诞生渗入普通人生活的隐秘侵权行为,更难察觉,维权难度更高。
微商卖的三无产品,被对方删除好友后,连追责对象都找不到。电商用复杂的促销规则,让你原价现价傻傻分不清楚,高价买进还以为捡了便宜,疯狂囤货。几天不回家,你就会发现爸妈在某个骗局嫌疑明显的虚拟货币上又投了钱,吞吞吐吐不告诉你实情。最近作家六六的遭遇,也给广大网友们上了一课,原来卖了假货只要用一招“发错货”的太极推手,就能巧妙推卸掉责任。因为针对这类电子商务新业态的监管网络“眼大洞疏”,面对侵权神操作,要想维权不但费神费力最后可能还无功而返。
一些比较柔和的观点认为,新事物发展初期,总会有一些伴生的问题,这时候为了强调消费者权益而严管,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怎么办?比如共享经济的星星之火刚燃起来,包括管理人数、售后服务在内的各种标准上来,抬高准入门槛,会挫伤投资和创新积极性。比如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币圈”当然会出现各种新物种,整顿下手太狠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发展后劲就不好了。比如各种×茶的流行,开发了饮品消费新市场,顺带还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打假维权只会终止恶性竞争,让市场自由度更高,让新业态发展的更好更快。英美国家曾经面临食品造假问题,也曾担心打假会影响商业市场的自由度。比如阿库姆1820年出版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向我们展示了铜化合物腌黄瓜,刺子李叶冒充茶叶,朱砂染糖果等等英国市场上的“新型”造假手段。但是英国政府对此态度漠然,认为这是商业社会必然出现的副作用。直到1875年才迟迟出台《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法律,结果食品造假情势得到了遏制,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食品贸易反而出现了兴盛。
与消费侵权做斗争,是当代消费者必须面临的宿命。包括造假在内的消费侵权是工业化城市中流行的顽症,劳动力分工给蓬勃发展的城市带来了制造业,产业链越来越长,同时也让掺假变得更加容易。网络科技的发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同时,也让天下没有侵权之手伸不到的地方。
而如果长远反观,社会缺乏警觉意识,政府疏于管理,让侵权行为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蔓延,制假售假之风在业态里盛行,最后再蓬勃的新业态都会走进死胡同,直到天下没有能做的生意。
标签: 侵权行为;消费;消费者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权益;造假;服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