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互联网+消费新年俗,让春节更像假期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沈彬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2月24日 07:52:19

更多

春节的意义悄然改变,从一个更强调仪式感、禁忌感的“过年”,变成一个更亲切宜人的与家人休闲、团聚的假期。

  原标题:互联网+消费崛起的新年俗,让春节更像休闲假期

439.jpg

  如果你是一个上海人,那么在春节期间,你最有可能遇到10多年未见的中学同学的地方,是上海的人民广场,还是日本北海道、泰国清迈,或者是三亚海滩、杭州西湖岸边呢?
  这看起来像一个段子,但正在接近现实。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今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而要知道,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只有3.57亿人次。这么一对比就可以说,中国的“春游”人次甚至多“人类史上最大迁徙”的春运。
  刷刷春节的朋友圈,你可以看到各大景区、商业街、庙会,甚至博物馆、电影院到处都是人流。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也从大数据的角度,验证了人们的观感:带父母出门年夜饭、出境游、看电影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新潮流,“最喜欢去海外过年城市”前五位是北、上、广、深、杭;大年初一,单场购票3张及以上的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
  中国人越来越爱在春节出门吃喝玩乐,甚至对出境游越来越钟情。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统计,中国居民2018年第一季度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出行。
  以我的个经历来说,桂林阳朔县著名旅游景点——西街,除了大年三十晚上有过一段暂时冷清,大年初一开始就满血复活,甚至热度直接飙升到亢奋,街上游客摩肩接踵,街头小店里喧阗吆喝,在晚上9点钟的高峰期,西街甚至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

  在西街的人流之中,我也不禁心里会疑问:这还是春节吗?还是那个“应该”团聚在家里的春节吗?
  在很多人的“固有思维”当中,年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农耕社会,以及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但是年俗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当下高效的互联网应用+消费崛起,催生出的新年俗,正在让春节的意义发生迭代升级,从更注重外在外仪式感的拜年,转向核心家庭的休闲、娱乐;从关注吃喝到更高的精神消费;从以“宅”为代表的团聚,变成旅游为代表的团聚。《人民日报》的一篇观察稿称: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出游的第一动机,阖家团圆的地理概念也在扩大。
  首先,国民收入提升引致的消费升级,也让中国人不再执着于“年夜饭”的物质诱惑,愿意追求更多的精神消费;即便要吃,也吃得更洋气、精致。
  1990年代到2003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陡峭地下降,这说明中国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不再需要用很大比例的收入去购买食物。中国“挨过饿”的居民比例越来越低,人们对传统意义上“年夜饭”的物质欲望就会越来越淡。过去,眼巴巴等着过年的油票、肉票和干果,以及只有过年才能起大油锅炸的龙虾片、包的饺子、蒸的年糕,如今早已成为寻常食物,不再是春节的专享。
  另一方面,年货消费也在悄然升级,按天猫统计,春节期间,进口生鲜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近300%,智利帝王蟹、波士顿大龙虾、新西兰长寿鱼等都成餐桌宠儿;智利车厘子、越南青芒、泰国榴莲,成为中国农民最爱的洋年货。更出人意外的是,内蒙古对海鲜、大西北对蔬菜的消费都成数倍的上升,这说明年货的品质升级和多元化是城乡并行、全国联动的。
  第二,移动互联科技让春节消费、出行更方便、安全。
  飞猪下单、携程订房、支付宝支付、滴滴打车、高德导航、美团找餐饮、朋友圈晒图……一气呵成,足以让你解决掉绝大多数因“人生地不熟”而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交易,也让中国在春节依然处于高速运转的在线状态,它使交易更加平滑,使市场的收益预期变得更为明确。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导游、司机、饭店服务人员愿意放弃休息,迎接春节这个货真价实的“黄金周”。
  最重要的是,春节的意义悄然改变,从一个更强调仪式感、禁忌感的“过年”,变成一个更亲切宜人的与家人休闲、团聚的假期。
  传统春节,有着很多仪式化的风俗和禁忌。比如说,以前老北京“规矩大”,正月里(初一到十五)不能动刀(包括菜刀),认为那不吉利,结果整整一个春节只能吃饺子、把之前做好的馒头反反复复地蒸;有的地方,过年期间不能扫屋子,不能说“死”“少”之类词;还有的地方,春节吃饭要分清座次,各种长幼尊卑的讲究。
  这些过年“老礼儿”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抛弃;相反,“父母在,一起游”、看电影、电子红包、视频拜年、网购洋货成为新的年俗。这些基于互联网、消费升级、便捷交通的新年俗,并没有改变春节的团圆、期望、祝福的核心价值,只是换了一种过法:到外面旅游,看看世界;隔着手机屏幕和亲友拜年;拿出手机扫码抢红包;身边是父母、爱人和孩子,一样是团圆和幸福。
  团聚未必要在家中;身边有家人,哪里都可以吃年夜饭;少一些不合时宜的“老礼儿”并非淡化了年味;“春游”人次多过了春运,一样是幸福满满;过“年”的仪式感,正在转向春“节”的休闲感;这些变化正悄然让过年的意义迭代升级。

标签: 春节;年夜饭;新年俗;春运;消费;年货;中国人;精神消费;拜年;春游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2/W0201802242824704780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