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赛】“病态”粉丝文化下的造星模式不应被鼓励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韩可欣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06日 14:11:51
如何遏制这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引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是从业者和相关部门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造星选秀已经成为偶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前有爱奇艺的男团竞演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后有腾讯的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网络综艺时代的造星模式获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流量。以《偶像练习生》为例,其火爆的原因不仅有综艺平台的助推,更离不开当下近乎病态的粉丝文化。
在78天的播出周期中,《偶像练习生》十二期节目总播放量达到29亿,微博短视频播放量142.7亿,微博热搜次数达652次,微信指数峰值达1490万。视频平台、广告商、娱乐圈以“流量至上”为共同目标,将偶像市场推向越发疯狂的境地。随之产生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粉丝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种文化裹挟着,走上思想浅薄与行为冲动的道路,其表征就是为追星不加节制地投入金钱与时间。
这一节目的运作方式,是通过网站用户为自己喜欢的练习生投票,最终根据人气高低挑选九个人出道。粉丝可以购买赞助商产品或者视频网站专用投票定制卡,来支持自己的偶像。
新浪的统计数据显示,为了送自己的偶像出道,各方粉丝用于投票和应援上的花费超过2000万元,决赛之夜的投票总数达到了1亿7千万。在流量决定一切的生存规则下,真才实学的比拼被票数牵着鼻子走,变成了拼钱拼时间。票选结果也证明,用钱堆出的流量才是制胜法宝。这使得“越努力,越幸运”的节目口号听起来尤为讽刺。
这种投票方式的本质,是制作方将选手包装起来后,将竞选结果的主导权交到用户手中。练习生指的是在成为偶像之前的状态,除了要准备成为偶像所必备的基本功,如何与媒体、粉丝交流也是必修课。粉丝开始成为娱乐业的参与者、制造者,在某种程度上,粉丝“集体占有”了偶像。粉丝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各个偶像在出道后的短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这就是“养成”概念的由来,也解释了这一节目对用户的吸引力所在。
而在这些为偶像直接打款、哄抢偶像同款和代言商品的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并没有经济能力的青少年。“我花我的钱,我追我的星”成了这类粉丝的画像。这种粉丝文化不仅培养了他们一掷千金的消费观,还让他们花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精力为自家偶像制造舆论热点。每当偶像们集体出现时,由于站位等原因常常发生的网络骂战便是例证。此外,为了能参与到社交话题中,不少青少年主动去观看这一节目,使其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播态势。
这种粉丝文化环境下,对于那些借此成名的艺人也有不良影响。非科班出身的艺人,光靠综艺造星的速成无法培养其专业实力。此外,偶像的迅速“养成”意味着更新换代也同样迅速,受时代浪潮的冲击非常巨大。在本该潜心雕琢自己的年纪,他们已经被粉丝经济驱赶着变成了造星利益链上的零部件,庞大的粉丝基数和滚滚而来的诱惑很容易磨灭他们原有的一些美好品质,比如谦虚与务实。
造星大势下的粉丝狂欢,得利益者只有广告商与视频平台,荧屏内外的花季少年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一病态粉丝文化的牺牲品。如何遏制这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引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是从业者和相关部门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作者为复旦大学学生)
标签: 偶像;粉丝;粉丝文化;节目;病态;本科生;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