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每个人,都不应该成为孤岛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戎国强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07日 07:58:45

更多

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孤岛。每个人都有倾吐、倾诉的需求;不要让自己成为孤岛。每个人也都可以去关心身边的人,不要让他人成为孤岛。

timg.jpg

  6月5日晨,江西赣州四中校长刘爱平在同事微信群里留下绝笔信之后,从教学楼七楼坠楼身亡。据初步调查,刘爱平身前患有抑郁症。

  很多熟悉刘爱平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他是一名好校长,人很好,性格也很好,一直专注着教育事业。”这样一位好校长离去,是令人痛惜的。但是,深入分析刘爱平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说事情本来存在挽回的可能,这个结局或许并不是必然、唯一的。

  报道说,惊闻他自杀的消息后,连身边熟知他的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议,惊讶万分。这表明,刘爱平从未向他人吐露内心的痛苦。他每天在校门口以诵读国学经典迎接师生,他坚持做义工,清洁厕所,是为了以自身作为“道德载体”,带动师生。这些行为都指向刘爱平的一个心理特征:追求完美,希望以完美的形象示人。

  刘爱平是校长,同时要对三个人群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里的教师负责,对上级领导负责。三种人群对他的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因而三种责任也并不总是一致的。当几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压力就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了。如果他能向他人吐露苦恼,内心压力或许能够得到释放、缓解,悲剧结局或许能够改变。但是,刘爱平没有这样做。

  刘爱平在遗书中写道:我爱社会,我爱赣州四中,我爱赣州四中的老师,我爱赣州四中的孩子们,我愿意为全体师生付出全部心血,可日益加重的抑郁症让我痛苦不堪……”注意他的措辞:“我爱社会”。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校长,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已经足矣,不是每个校长都会再加上一句“我爱社会”的。这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刘爱平高度自觉的社会角色意识的表现,而且又会明确地表达这种意识,他太感性了,同时又太理性了。一个具有较高的自省力的人,他的责任心相应也会比较高,做事更追求完美,这样就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同时他对压力也更敏感。他不愿意向人倾诉;一是不愿意用自己的事情给别人添麻烦,二是觉得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同时别人也未必能理解自己的痛苦。不能理解,就容易忽视,倾诉了而被忽视,自尊心不能接受,最后只剩下一种选择:什么也不说,对谁也不说,憋在心里,全部自己扛。但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压力大于临界点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崔永元也得过抑郁症。不止一个跟他有过交往的人都在文章里写到崔永元的一个举动:在某种场合,在一些人面前,崔永元会主动地坦承自己有抑郁症。这是比较少见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得病了。崔永元这样做,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救。对别人说出来,让别人知道,内心积存的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不再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也就是说,崔永元已经感受到抑郁症给他带来的封闭自我的可能,他有意识的举动,就是要避免成为“孤岛”。遗憾的是,刘爱平封闭了自己,既没有像崔永元那样自救,也没有给他人表达关爱、伸出援手的机会。

  追求完美,或许让刘爱平关上了向他人倾诉的欲望。我们往往习惯于区分“正能量”、“负能量”什么的。但是,人是一个整体,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郁的一面,过于强调正能量,让人不敢暴露弱点、缺点,“负能量”在暗中积聚,最后压倒了“正能量”。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孤岛。每个人都有倾吐、倾诉的需求;不要让自己成为孤岛。每个人也都可以去关心身边的人,不要让他人成为孤岛。


标签: 抑郁症;校长;孤岛;师生;内心;负能量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6/W0201806072653197217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