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辣评丨农产品滞销怪电商,神逻辑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魏英杰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18日 12:32:53

更多

农户因产品滞销而责怪电商,其实是期待建立农产品市场保护机制,而这部分功能本该由农业公司、政府部门共同来运作。

006.jpg

  据《半月谈》报道,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大蒜、马铃薯、菠萝、芒果等农产品滞销,农民损失惨重。在云南,去年能卖到8.5元/公斤的丫蒜,今年价格最低时仅卖0.8元/公斤;在内蒙古,马铃薯大量滞销,价格跌至近十年最低谷,很多种植户最后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收购价卖给当地淀粉厂……

  这些农产品滞销的消息传出后,一些电商看到了商机,连夜赶到当地收购,比如在云南某县,一家电商平台短短几天就收购了上百吨大蒜。电商的到来,却也引起部分农户的曲解甚至责怪。当地蒜农认为,电商没有解决低价亏损的问题,而且带有捡便宜的目的。

  可以理解农产品滞销后农户的焦急心理,但这么把矛头对准电商,却有些莫名其妙。不说也知道,农产品滞销是因为农户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盲目种植。农产品的种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农户作为分散的市场供给方,很容易受到上一年销售情况的影响。去年价格好,今年就多种,今年不值钱,明年就少种,于是种少了脱销,种多了滞销,成了一种市场现象。这是市场供给和需求信息扭曲的典型表现,与电商无关。

  相反的,电商的介入不仅客观上发挥了市场矫正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户的损失。没有电商收购,许多农产品只能亏大本卖掉,甚至只能倒掉,任其烂掉,因为农户根本没有能力支付仓储、冷藏费用。虽说电商收购价可能不高,但总比一分钱收入没有要好一些,而且电商也帮助农户转移了风险。因为大量收购为农户减少了时间和精力,在这过程中,电商还要承担运输、仓储成本,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所以,这个便宜应该让人家捡,没有这点便宜,让电商纯粹做公益是不可行的。

  不过,电商收购只是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不能指望通过电商来化解农户盲目种植的问题。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加快农业现代化入手。分散的农户总是倾向于跟风种植,对市场的判断总是趋于感性,导致其市场生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偏低。这几乎是传统农产品种植模式的宿命,很难摆脱。要破解这一难题,也不能光指望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而是要逐步推广农户+公司化运作的模式,这样才能进行规模化、多元化种植,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如今很多地方都形成了特色农业种植经济,出现了具有地方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业产品,这就有了公司化运作的潜在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既可以由当地农户自发组成公司,也可以由政府引进资金成立农业公司,由公司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向农户下“生产”订单。公司一头联系农户,另一头建立仓储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这样农产品挤压的时候,就可以选择部分冷藏、部分加工的方式,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保证一定利润。

  当然,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市场供求矛盾,却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户不因盲目种植而陷入困境,进而提高农业种植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户因产品滞销而责怪电商,其实是期待建立农产品市场保护机制,而这部分功能本该由农业公司、政府部门共同来运作。

标签: 电商;滞销;种植;农产品;农户;农业公司;收购价;马铃薯;大蒜;农民损失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6/W0201806182851544192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