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号|5万元买高考志愿建议,值不值要看骗没骗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19日 18:43:22
涤净欺诈的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才会有公平买卖,否则便是坑蒙拐骗。
十年寒窗,高考题上千算万算。谁知考完之后,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却被别人精准地算计上了。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各种“套餐”少则几千元、多则5万元,其实满满的都是套路。
很多机构吹嘘的“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都被相关部门坚决否认。骗字当头,讲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规律”,都是严重跑题。而有骗不打,却告诫考生和家长如何防骗,这样的建议虽然不用花钱,但是跟花钱买来的高考志愿一样,都是分文不值的建议。
没有人会否认,高考志愿填报有窍门。过去这个窍门,大都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们了。天底下最熟悉学生学习能力和合适高校的,莫过于自己的老师。大部分老师也愿意、接受考生和家长的咨询。所谓桃李满天下,大抵也包含这份情谊。
真正的名师在提供高考志愿建议时不会公开要价的。很多号称通过官方大数据分析、咨询,一次标价数千到数万元的商业机构,其所谓的“资深”或“顶级”专家,大多是一些普通高中的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我们姑且不去质问这些混充专家的人节操如何,这些机构提供的大数据来源与师资水平却是严重成疑。对他们的欺诈行为,被盗用了名号的教育部和各地考试院不能忍,法治更不能忍。
聊几分钟,收费几万,什么样的老师配得上如此高额的填报志愿咨询服务费?这是咨询服务机构必须向管理部门报备,并向考生和家长公开的信息。否则涉嫌“货不对版”。此外,这些机构以教育部和各地考试院作为招揽生意的大旗,在相关官方机构坚决否认之后,便已触碰到了法律底线。如果仅仅停留在撇清关系的层面,那么这些官方机构作为被侵权、被损害的受害者,非但没有维护好自身应有的严肃性与公信力,而且也没有让考生与家长的利益得到止损。
既然填报志愿有窍门,那么填报志愿有商业性的咨询存在便也无可厚非。但是赚钱当取之有道。既然明码标价,就必须把“资深”“顶级”的所谓专家阵容拉出来遛遛,既接受监管部门的认定,又接受考生家长的鉴定。
但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以网上标价最高的“云志愿核心团队”为例,相关机构称,这个团队成员,都是“关系好的招办老师”,需要“走关系”,需要“帮忙保密”。这种以“招办老师”为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在网上网下风生水起,媒体记者能够轻松“撞”上,但监管部门却闻所未闻。可见这个灰色地带,其实还是监管的空白地带。
至于被商业机构包装得神乎其神的“大数据”,连他们的同行都嗤之以鼻。有咨询机构明确表示,业内所有机构的数据,都是公开数据。“说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考试院,都是不可能的”。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这种包装也是一种欺诈。
涤净欺诈的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才会有公平买卖,否则便是坑蒙拐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来讲师德能不能再高尚一些,讲花钱买来的志愿建议能否代表考生和家长意愿的问题,才有意义。
标签: 填报;大数据;咨询;考试院;家长;教育部;老师;考生;高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