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之江时评丨一个“良好” 多重滋味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浙江在线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07月02日 08:01:23

更多

不去反思部分学校招生中的畸形门槛问题,反怪家长为孩子求“优”是自毁孩子,有点像完全瞄错了靶子,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期末考试结束,一些家长哭着笑着向老师求“优”。因为来说情的人太多,杭州卖鱼桥小学一位美术老师犯难了,给校长发信息求助。校长就在朋友圈直接把老师的求助信晒了出来。拱墅区教育局长回复——实事求是,该给就给。

2.jpg

  家长面对老师慎重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出“通融”的请求,理论上属于“无理要求”。老师实事求是,坚持客观评定结果“神圣不可更改”,这个关把得好。但是围观者由此就认为求“优”的家长“很丑”,指责家长连孩子的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这也是不客观的。

  不是家长承受不起孩子小学阶段的一个“良好”,而是很多中学不能接受学生学习经历中的哪怕一个“良好”。有家长反映,女儿因为语文的听写部分是一个“良”,即便其他全是“优”,最终也失去了推荐某优质民办初中的机会。很明显,承受不下一个“良好”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部分学校招生标准的苛刻。

  当一次“良好”的评定,可以成为一些学校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学业表现一票否决的“污点”,这样的门槛设计还有什么包容性可言?它更像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审查,是容不下学生哪怕有过一个“良好”的人生否决。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讲快乐的童年、讲素质教育的天性和人性,恐怕是一句空话。

  家长求“优”,很多求的是给孩子一个允许“良好”的机会。他们的要求或许不能满足,但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并不“很丑”,而是非常无奈。当优质初中资源的校门给孩子设计出如此苛刻的门槛标准时,表面上是包容不了一个孩子过往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良好”,而本质上是承受不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期末考试后,家长忙求“优”,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不是家长的问题。不去反思部分学校招生中的畸形门槛问题,反怪家长为孩子求“优”是自毁孩子,有点像完全瞄错了靶子,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标签: 家长;老师;孩子;教育局长;朋友圈;校长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7/W0201807022755095676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