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名专栏.之江观察丨“空心村”是如何重焕生机的
——乡村振兴系列谈之四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钱振霄 徐周飞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07月06日 07:48:46
有人说,农村“空心化”隐含了“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变迁,因此将“空心化”视为某种发展阵痛显得更为合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首先要产业振兴,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初到湖州吴兴区杨溇村,眼前一派“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景象,这个太湖边的小村几乎满足了我对江南农村的所有想象。2000多万元的持续性投入,外加引入逸璞民宿等项目,对现有20户居民的村房与流转土地统一运营,在此基础上,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成立运营公司。一系列的规划与运作,让这个原本面临“空心化”考验的村庄焕然一新,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返乡。目前,参与合作的村民能够获得每年近6万元的租金收益,而好戏还在后头,日后的乡村生态游市场才是未来真正吸引人的“大项目”。
前些年,村里的大部分人放弃了原有的蔬菜种植与水产养殖业,选择去临近的织里镇寻求更大的创富空间。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治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关键一点在于如何重构农村生活场景,包括修复农村基础设施,重现农业生产场景,以期恢复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魅力。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以实效说服人。杨溇村绝大多数村舍已“人去楼空”,仅有少数老人在坚守,“空心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虽然早已与来自上海的逸璞民宿达成合作,村舍的民宿化标准改造却没有大规模推进。与其他一些地方一股脑上产业不同,杨溇村仅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开始了标准化改造,这种“小步慢走”的推进模式既能实现村舍的合理修缮,又能以租金收益等实效产生说服效应;既引导村民自愿回流,也减轻了资金投入的压力。
发挥工商资本的活力,需要政府的临门一脚,更需要村民的自愿参与。农村“空心化”,表面原因是人员的流失,深层原因则是产业的落差。因此,要让更多人回到农村,本质上得从产业的角度出发,解决“钱”的问题。实践证明,村民自愿回流才是“去空心化”的最优解。在此过程中,社会工商资本扮演着重构农村产业基础的关键角色,政府则以沟通和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协调“政企民”的和谐关系,打造信任的基础,从而让人们自愿重回家乡。
在让人回归农村的命题中,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始终是绕不开的一环。一些现象值得反思:笔者去过的村落中,很多都在开发民宿旅游,以此为振兴乡村产业、重塑乡村“人气”的重要手段。民宿旅游是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基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叠加,各地的发展选择既不能生搬硬套,赋予人的发展机遇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提倡“规划先行、因村施策”,否则,非但农村产业的“造血”能力严重削弱,人才回流更会是一纸空谈。
有人说,农村“空心化”隐含了“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变迁,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因为这种现实境遇,将“空心化”视为某种发展阵痛显得更为合理。由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首先要产业振兴,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杨溇村的案例正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跳出个例看全局,吴兴区治理农村“空心化”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个“置换反应”,以闲置农村资源换取在外的人才、项目、资金、技术以及更大的市场。两天的走访,让我们看到了冉冉升腾的乡村未来图景,也在不断回村创业的回流人才中看到了乡村“人气”的回暖和提升。
标签: 空心化;农村;村民;租金收益;吴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