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暖评丨把诗词唱唱出来 为何更能浸润人心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郑亚丽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9月29日 20:00:15

更多

用当下的故事去解读诗词中的情境,然后产生共情,我们也能超越时空的界限,共同品琢这诗词中的广阔天地,这文化中的魅力和灵魂。

a1a8c92d09e2464989377faafe1919eb.jpeg

  最近,重庆一个少儿合唱团厉害了,唱的歌首首经典,词作人都是屈原李白杜甫这样的咖位。28日,合唱团创建人龚琳娜和团员们通过演唱,让观众们感受诗词的“声音”。

  通过演唱古诗词来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这种形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央视曾用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以演唱诗歌的形式给观众以全新的体验,也给了我们接触诗歌、体味文化的另一种途径。已经唱了60多首《诗经》作品的于文华体会更深,“我相信美能流淌到别人心里,不是我们做得多么好,而是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这样的力量。”

  把诗歌唱出来,为什么能获好评?其更深的感染力应在文化本身。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歌的意义不仅仅是作者一人的情感安放,更映射着社会变迁、世事变幻。文人墨客们创作了惊艳的诗篇佳作,成为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可这些文化却鲜有机会露脸发声,甚至于当今社会几乎没有它们的“声音”,更何谈传承优秀文化?

  不把诗词文化捧在手心、放在课本里,而是走进大众心里,这样的文化才能荡涤出交流的回音。还记得前阵时间一位支教老师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袁枚的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混合着童真、淳朴的音调,纯真的歌曲和这首小诗一同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这样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因其形式变化而走红,可见,把诗词唱出来是我们发现、欣赏并解读它们的蹊径。

  唯其接触,方有认识;唯其认同,才有共鸣。并不是说歌唱诗词是我们传承文化的唯一途径,而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诗词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露面不多,大抵和我们生活的语境和情景有关,谁会在日常生活中说出之乎者也,那些晦涩拗口的“对仗”又似乎太高深,韵味是有,但更多的是被我们尘封于读书时代,缺少共鸣。将时下元素和古诗词结合,完成一曲古今对话凝视,用当下的故事去解读诗词中的情境,然后产生共情,我们也能超越时空的界限,共同品琢这诗词中的广阔天地,这文化中的魅力和灵魂。

  文化从来不缺吸引力,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以敦煌为例,相比较纯平面的参观,敦煌的“数字丝路”让游客看到了立体的壁画,领会到感官的震颤。形式的创新是手段,目的还是让这些文物、诗词“活”起来,有血有肉起来,这样才能拉近与我们的距离,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传承文化。

  把诗词唱出来,唱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只是第一步。在多样的形式中重新认识古诗词,唤起人们对古诗词的不朽记忆和兴趣,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无穷原力和意蕴,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的对接,浸润时代人心。

标签: 诗词;演唱;古诗词;观众;文化;合唱团;经典;创建人;龚琳娜;杜甫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9/W02018092968592256958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