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特稿】石仲泉: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辉煌历程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石仲泉 责任编辑
周宇晗
2018年09月17日 07:53:12
值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全面梳理阐释我们党是怎样提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铸就震撼世界的中国发展奇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开篇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焕发了浙江人的聪明才智,使浙江从资源小省一跃而成经济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浙江,以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为新起点,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此,本报今起特辟《改革开放40周年·京华特稿》专栏,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回顾改革开放的昨天,畅谈改革开放的今天,展望改革开放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值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全面梳理阐释我们党是怎样提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铸就震撼世界的中国发展奇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艰辛开辟到愈益宽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邓小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这样三大决策:
第一,为开启改革开放闸门,提出了三个“大政策”:一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三是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这三个“大政策”,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了披荆斩棘的作用。
第二,率先提出并始终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魂。党的十三大对基本路线作了科学概括。此后,邓小平同志不断强调基本路线不能改变,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确路线。
第三,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据此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使之基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受命于历史关头,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底蕴,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1世纪初,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首次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就职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源头。对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推出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更加理顺了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的主体和核心;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抓住了发展的要领,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奠定根基到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党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篇之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原创性总结。这个总结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最为突出。南方谈话集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长期思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在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创新理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继往,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开来,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它有两个重要创新:一是党的性质从过去长期讲的“一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发展为“三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民族基础的新表述,是对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新认定。二是党的先进性内涵从过去长期讲的“一个代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发展为“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新变化体现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密切联系。
进入21世纪后,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国际环境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们党深刻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再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着力解决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四风”问题,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个时期,西方学者鼓吹的“只有实行两党制才能反腐败”的论调甚嚣尘上,那种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反腐,“反腐党亡,不反腐国亡”的谬论广为流传。党中央以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进行自我革命。经过短短五年多时间,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反“四风”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为共产党走出腐败变质的“历史周期律”初步找到了“秘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提出改革到健全完善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1987年4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由此而来。
邓小平同志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保证。我们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实际。西方国家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套体制,不适合我们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他大力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推动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他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使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我们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归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对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根本成就作了新的概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明确,对今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思想。过去讲的四个现代化主要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属于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是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现代化。它需要对各项重要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作为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九大后全面成立了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这是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有利于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实行全覆盖,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发展。
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机制;强调提高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的公信力。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建设精神文明到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伊始,迫切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最早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当时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正确说明了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同广大群众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辩证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来建设社会主义。
为了使全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非常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对广大青年要抓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要让青年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了一个初步概括,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的初始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实践中特别注重这三点:一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把它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三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进入21世纪,我们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这一时期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特别强调四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以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任务。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它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新的社会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既能保持民族性,又能体现时代性。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六大以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了新时代。
十九大的一个创新理念,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提出“四个自信”。这反映了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强调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准则。
二是大力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
三是大力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它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其根基,达到长远发展。
【作者为中共党史专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习近平;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社会主义核心;邓小平;文化;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