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锐评丨面对基因编辑,有敬畏心才不致成为“科学莽夫”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王玉宝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11月27日 16:35:18

更多

面对不断突破的生物医药等先进技术,有敬畏心才能避免成为“科学莽夫”。

  在一段视频中,南方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副教授贺建奎笑容可掬地向观众介绍他的最新科研成果——两个受精卵基因经过编辑的免疫艾滋病孩子,已经于11月份在深圳出生。从他闲适的语态、挥舞的手势和偶尔露出的笑容中,不难感知,贺教授对这项创举颇有自豪。他在这项医学实验的伦理申请书中自称:其价值超越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

11.jpg

  然而,消息甫一公布,即引发全世界科学界的一致强力声讨。声讨既来自于国际科学界,也来自国内科学界。一百多位中外科学家联名强烈谴责此行为强烈谴责。目前,国家卫健委已经紧急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也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

  为何什么一项看似解决了一些家庭难题的科学“进步”,引发这么大的反对声?

  总结许多科学家的声音,原因不外乎三。

  首先,一位感染艾滋病的父亲和一位健康的母亲,在当前医学条件下,已经100%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基因编辑。也就是说,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式。即便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当前的治疗方法,也已把艾滋病变成了慢性病,并不影响患者生存寿命。这是其一。

  其次,潜在未知的风险。“科学之手”动了一个小小的基因,看似小事。从医学上讲,是可能使其免疫于艾滋病。可是,对这个生命体而言,会不会导致其他遗传性疾病?另外,这项技术在应用中是否可以避免“脱靶”效应?科学界尚不敢断言。如此条件下,涉事研究人员和家庭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风险?令人费解。

  再次,全人类都还没干过改动基因库的事。好了,现在你出手了,在受精卵中进行基因编辑,并孕育出两个活生生的生命。由于是在受精卵中进行编辑,这种基因的变动会随着他的繁衍,而承续于子孙身上,最终融入人类基因库。也就是说,这是一件影响全人类的事情。之前,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能为而不敢为,主要也是这个原因。这个任何公权力乃至一国政府都不敢率性为之的事情,几个科学家和一家医院,竟然就敢一声不吭偷着把生米煮成熟饭。其中之颟顸之无畏,是何等惊人。这也就无怪乎,那么多科学家对此事出离愤怒了。

  这也再次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门技术。科学面对的从来也不只是自然界,只是毫无生命体的客体,它还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家不能少了人文情怀,不能缺失伦理底线。科学从来都是双刃剑,挥舞这把剑的时候,必须抱有敬畏心。

  当前,中国的科技实力在迎头赶上。一些领域我们赶上甚至超越了全球最先进水平。但是,如同仅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未必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没有伦理底线的科学家、没有人文情怀指引的科学家,其技术再先进,也未必是人类之幸。面对不断突破的生物医药等先进技术,有敬畏心才能避免成为“科学莽夫”。

标签: 受精卵;基因;艾滋病;伦理;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诺贝尔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11/W02018112759471564499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