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深评丨学生打老师,脑补恩怨细节徒增戾气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高路    责任编辑 吴晔
2018年12月20日 07:29:56

更多

男子打人,舆论就指责男子,而男子端出一堆理由,舆论又反过来指责老师,大家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这样的争执中,其实最容易误伤的是师生关系,最容易增加的则是社会戾气。

u=3223151525,3105347596&fm=173&app=49&f=JPEG.jpeg

  20年前被老师看不起被欺负,20年后再打回去?近日,网曝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33岁男子常某将初中老师拦在路上抽嘴巴还发视频炫耀,自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老师欺负。12月18日,栾川县官方向北京时间记者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警方已立案。

  打人一事因为掺杂了个人恩怨、师生关系、教育问题,原本清晰的是非对错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首先得明确的是,打人是犯法的,警方的介入非常有必要,师德是师德法律是法律,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老师师德有亏,可以找相关部门处罚他,个人有投诉的权利有要求司法主持公道的权利,但没有私自用刑,自己惩罚的权利。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老师,作为曾经的学生,这一点尊重还是应该有的。在公共场所如此污辱殴打自己的老师,寒的是天下为师者的心。正像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这样的事一旦发生对老师的职业热情是个打击,这是人之常情,我们需要为老师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学生打老师,毕竟是极端的个案,推导不出普遍的规律。在各种各样的同学会上,学生谢师感恩的场面也比比皆是。尊师重教依然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

  而且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年,打人男子说自己13岁(1998年)在栾川县实验中学读书时,因家里没钱没权,被该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哪怕真存在这些情况,也早就过了法律的追溯期,男子以此为理由殴打老师有借题发挥之嫌。

  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弄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比如男子所说的情况存不存在,时间有点久了,但基本情况应该还是可以弄得清楚的。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打人男子开脱,而是寻找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些关键点,比如,老师该如何对待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听话调皮的学生,如何处理学生在成绩上的差异,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学生也需要知道,不管怎么说,教育都是需要一定惩戒手段的,方法可以变得更文明更法治,但要义不会变。这些都需要将事实摊开了说才有答案。现在人们听到的只是打人男子一方的说法,老师如何回应这样的指责并不清楚,网友事实上是在脑补各种细节,这就很容易被片面的事实带偏,被情绪带着跑,掉入一个程式化的陷阱。

  男子打人,舆论就指责男子,而男子端出一堆理由,舆论又反过来指责老师,大家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这样的争执中,其实最容易误伤的是师生关系,最容易增加的则是社会戾气。

  二十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长的人生历程中观察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要看到,即使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师生关系依然在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罚、冷暴力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老师不能低估它们的破坏力。我们都应该让老师的作用和价值更正面一点更积极一些。

  当老师也是一门学问,老师中也有合格优秀和不合格之分,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都是从不懂开始的,可能忽视了什么也可能犯过很多错,所以也才需要学习,才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

  (原标题《学生打老师,脑补恩怨细节徒增戾气》,原作者高路。编辑 钱振霄)

标签: 老师;男子;栾川县;欺负;学生;师生关系;河南省洛阳市;北京时间;在路上;警方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