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弄潮号丨被老师打过,长大后打回来还算“君子”吗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12月19日 16:46:39

更多

在师德与法治的底线与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尚未把握平衡之前,不要轻易迷信教鞭与戒尺,不能从一个极端再走到另一个极端。

timg (2).jpg

  当年老师打过你,长大后你会拦路打回来吗?绝大多数人不会,但有人真这么干了。

  近日,网曝河南洛阳市栾川县一名33岁的男子,将20年前读初中时的一位老师拦路截住了。疑似有人协助拍摄的这段视频显示,男子将骑在电动车的老师拦住,连扇老师耳光边骂:“你还记不记得我?以前咋削我你还记得不记得……”被打者仅是嘴里喏喏地说“对不起”。

  倘若起因是真,这声“对不起”,确实来晚了。当然等待这名男子的,无疑将是法治的处罚。网上围绕这段视频,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同情老师的呼吁严惩,同情男子的则称“君子报仇,20年不晚”。

  说是君子,此言差矣。长大之后为报当年之仇,当街扇老师耳光,还将视频发到网上,再是深仇大恨,也不至于此。因此绝非君子,而是十足的小人。

  并不是少数网友为这场“复仇”叫好。耳光痛在当年的老师脸上,却痛在社会大众心底的不堪之处。男子理应受到法治的处理,但对为人师表的人们来说也是一次有益的检视与反思。

  很多人被老师打过,为何他不能释然?这是作为一个极端个例,最值得进行解剖的地方。疑似打人男子事后陈述,只因20年前在栾川县实验中学读书时,“家里没钱没权”,被这名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

  一个心灵已经极其扭曲的“施害”者,他的陈述是否完全客观,这是需要调查验证的。但如此记恨在心、打出快感,要说这名老师早年对他没动过粗,恐难令人信服。男子今天的伤害,其实是一个“被害”者。不管是否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网络情绪表明,很多人曾经有过同样的冲动,但受伤害的程度未必这么重、记恨的冲动有这么烈。而作为极端个案,这名老师和这名男子需要汲取的,何尝不是整个社会需要汲取的?

  对于这名男子来说,今天以这样的方式处理20年前的师生感情,也是够没出息了。但心灵受伤如此之深,没出息也是正常的。少年的心都是敏感的,心灵被扭曲了,没人疏导,没人把自以为正确的“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式传递给他,他心灵的阳光就会被阴影侵蚀,自信就会被自卑挤兑。有的人最终已经不能正常的为人处事了。这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性格缺陷。也是教育过程中个别教育工作者的“瑕疵”,给社会埋下的“地雷”和隐患。

  就像不可能指望所有的老师都必须是优秀的园丁一样,指望所有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伤害与屈辱,都能自行修复、调整,然后长成一颗栋梁般的大树,这也是强人所难的。那些能够克制报复的冲动、能够最终以包容与感激的心态成长的人们是幸运的。他们有自己修养、努力的主因,也有身边更多的人正面影响的因素。但这并不表示所有人都能做到。或者说,大部分学生的“挨打”,或许与这名男子当年的挨打是不一样的。有的因为行为不当而接受了“点到为止”的惩戒,有的属于本身学习不错、老师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有的,则是个别老师的随性发泄、违法行为。因此同样是“挨打”,感觉不一样。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分析教师队伍中的极端个例,并不否认整个职业的崇高。也不否认教育的适当惩戒,是教书育人的权利和艺术。但如果真把一名学生的头踩在脚底连踹几十下,那么欺凌就是欺凌,违法就是违法,不要拿“恨铁不成钢”说事,不要拿“师道尊严”说理。用暴力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的老师是涉嫌违法的,是不配教书育人岗位的,是不值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

  有句歌词这么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讲育人者为人师表的作用与教育的规律。今天这个极端案例表明,这是从师德伤、到伤人性的一种传导与影响。这名学生20年后活成了比这名打人的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样子,这是谁的悲剧与悲哀?事情过去20年,男子“复仇”应该受到法律制裁,打人的老师却未受惩戒,这个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痛,谁来排解?这是一句“忘恩负义”的指责所能排谴得过去的吗?

  最近以来,让惩戒回归课堂,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共同探讨的话题。确实,过去的矫枉过正,导致了很多老师面对学生不敢管、不愿惩、不想罚的尴尬,这是需要反思与改进的教育现状。但是通过这个案例、通过众多网友对于这名男子所持的理解与同情心,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必须跳出简单的惩戒,谨慎理解教育惩戒的出发点是基于爱与成长,而不仅仅是一份权利与技巧。

  教育可以严厉,但不可伤害。包括成长中的少年的自尊心。没有爱的惩戒,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是与教育背离的伤害,这样的教育者是没有理由得到别人的原谅的。在师德与法治的底线与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尚未把握平衡之前,不要轻易迷信教鞭与戒尺,不能从一个极端再走到另一个极端。

  教育的快乐在于一辈子都在爱孩子。而不是像个别极端的老师那样,在欺凌孩子的过程中树立并享受着所谓师道的尊严。你一时的快感,可能是一个孩子一生的不幸。戒尺虽短,却有尺度。课堂虽小,爱心很大。你给孩子的尺度,就是孩子长大后还给老师的尺度,还给社会的尺度。

标签: 老师;男子;长大;惩戒;伤害;心灵;教育;孩子;尺度;拦路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