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暖评丨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6月21日 07:50:00

更多

敬畏规则、尊重他者、完善制度,让交通安全与公共文明真正统一起来。

  原标题: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评论员观察)

045.jpg

  最近,有两则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某地一名女子在街道斑马线被汽车撞倒,不幸遭遇二次碾压身亡;另一则是,北京开展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机动车遇人行横道不避让行人将罚款200元、记3分。斑马线前的文明考题,值得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深思。

  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不减速、不停车、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过?人行道亮红灯,机动车正常行驶,路人扎堆穿行、人车混行,如何保障安全?以古罗马庞贝城的“跳石”为雏形,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斑马线,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它折射着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也是城市运转的一幅经典图像。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斑马线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警示车辆减速缓行,但在我们身边,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仍经常上演,成为交通管理与城市治理的现实难题。

  其实,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早有明确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另一方面,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积极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并以社会综合治理的惩罚措施作为保障。可以说,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构成了“礼让行人”的双轮驱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斑马线上的安全、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

  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每个人过马路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等一等,同样,驾驶员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规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规则,又彼此真诚尊重,才能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再往深里说,道路文明并非简单的通行与避让,而是法律约束、技术保障、行人与车辆自觉管理的有效结合,应建立在遵守规则、互相礼让、步行者优先的共同基础之上。维护城市良性运行,尤其需要多措并行、强化落实,在管理方面追求科学化、精细化。

  礼让文明的“让”,关键是平衡路权。城市道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分配路权,如何权衡生命权与通行权,始终是交通立法与交通文明的核心意涵。相较于机动车,行人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以交通灯为例,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行人最大可耐受等待时间为90秒,但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甚至超过2分钟的情况很普遍。聚焦安全高效通行的目标,在价值排序上优先考虑行人需求,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是一个城市应当标注的文明刻度。

  礼让文明的“礼”,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涵养过程意识和历史耐心。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一档节目拍摄深夜里红灯亮时的车辆停车情况,结果很不乐观。一天凌晨,当摄制组准备离开时,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主持人问:“您为什么停车?”“红灯不是应该停车吗?”驾驶员解释说,遵守交通规则不出事是最大的福气,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触动一些人开始审视自己。从遵守交规到自觉礼让,很难跳过习惯养成和意识增强的过程,就像乘车排队、主动让座、不开斗气车、慎用远光灯等文明行为,还要面临不文明习惯的冲击。对个人而言,内心有道德律、行动有执行力,才能让交通安全与公共文明真正统一起来。

  俗话说,礼让礼让,人车无恙。敬畏规则、尊重他者、完善制度,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在礼让中通过文明的一个个路口。

标签: 行人;机动车;斑马线;红灯;停车;文明;人行横道;交通规则;减速;交通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6/W02017062127781352999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