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学习有理观点汇丨大数据将把人类带进怎样的新世界

来源:
作者:评论员 飞来峰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8月29日 15:02:35

更多

大数据打开了信息文明大门,也将释放一系列新的重要问题。这些重大的问题,既涉及个人生活,也涉及社会发展。

  u=2292287376,2396403723&fm=11&gp=0.jpg

  01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破除能源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欠账,都不是一次冲锋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不能破解,什么大事不能干成?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8月29日)

  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惩治腐败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和经验

  我们从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出发,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持续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重点审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    

  二是坚决整治人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是着力改进监督执纪方式。加强群众举报线索受理工作,拓宽反映渠道。

  四是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织就反腐败天罗地网。

  五年来,我们深入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管党治党建设党的新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

  二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必须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宗旨。

  四是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五是必须坚持以上率下。

  六是必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8月29日)

  u=4049455091,4119753874&fm=26&gp=0.jpg

  03 读点“六经” 滋养精神

  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六经”。“六经”指《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文本经典。《乐》这一经没有文本传下来,是为“五经”。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乐》本来就没有文本,是跟《礼》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礼乐”并称。尽管后来看到的是“五经”,可是学者们习惯上仍然称为“六经”,直到清代还是如此。

  我近年从“六经”里面,也包括后来成为“十三经”的《论语》《孟子》《孝经》里面,抽绎出几组价值理念,包括仁爱、诚信、爱敬、忠恕、廉耻、和同六组概念。这些概念范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价值理念,既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全世界。

  1.仁爱

  仁爱是中国文化里非常核心的观念。孔子认为“仁”的主要内涵是“爱人”。孟子也明确说:“仁者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中国文化里的爱,是一种博爱。按孔子的说法,是“泛爱众而亲仁”。“仁”是集亲、爱、宽、博诸义于一体的概念综合。

  2.诚信

  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朋友有信”。老子也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华文化的原初经典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3.爱敬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理念是“爱敬”。“爱敬”是从家庭秩序中衍生出来的。父子、夫妇、弟兄之间的关系,都有爱和敬存在。把爱敬看做人生之本和生死大义。人的哀愁和悲痛的情感,最初也是从家庭亲人的困厄、不幸中因感同身受而产生的。

  “敬”当然可以包括尊敬师长、尊敬前贤,尊敬长辈。但“敬”的价值论理的哲理义涵,是指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性的庄严”。

  举凡一切礼仪,都必须有“敬”的精神。礼仪、敬,是文明的指标;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礼仪。

  4.忠恕

  “忠恕”在孔子那里是通贯全体、贯彻始终的思想。忠和诚可以互训,诚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至高的道德律令。

  “忠”和“信”更为密切。取信的要道是“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一、二两项内容,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和信是与人交往随时需要反省的问题。

  忠恕的“恕”,按孔子的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一价值理念所含蕴和所要求的义涵,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这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一个伟大的思想。世界人文学界非常重视孔子的这一思想,把它奉为人类共同遵行的道德金律。

  5.廉耻

  《礼记·中庸》把好学、力行、知耻,当作修身的三要素。

  修身的三要素中,“知耻”尤不可轻视。耻感是人成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孟子称之为“羞恶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四端”。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辞让之心指文明礼貌;是非之心指社会的公平正义;羞恶之心则是“知耻”。

  “耻”跟“廉”构成一个组合概念,“廉耻”。管子的一个著名论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和自律。礼义廉耻没有了,国家的处境就危险了。

  6.和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和同”思想源于《易经》。《易》的系辞概括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是说,人们的不同,常常表现为途径和方法的不同,终极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最终会走到一起。  

  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沟通、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这个理念基于中国文化的“和”的观念。“和”是由诸多的“不同”构成的,没有不同,便无所谓和。所以孔子的著名论断是:“君子和而不同。”

  (作者刘梦溪,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8月29日)

  04 “互联网+政务服务”=线上政府

  中国政府网今年5月11日刊登了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汇总表。从工作目标任务来看,31个省份都在大力推进“线上政府”建设,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现“利企便民”。

  ● 线上政府: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从网络上简单发布政府政策文件、办事规章、数据图表等信息,到开通网络行政办事通道、建立网络政民互动平台的电子政务,再到全面建设电子化的网络政府。近年来,中国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改革的潮流,从线下治理走向了线上治理。

  所谓线上政府,是指政府构建基于网络社会需求、政府职能面向网络社会治理、政府辖区辐射网络社会空间,以工作对象的跨区域性、工作内容的网络相关性、工作方式的信息技术依赖性为特征的,从事线上活动管理、维护网络社会运行秩序的政府架构。

  ● 线上政府缘何而生?

  首先,线上政府顺应“简政”的需求。

  其次,线上政府可使各地区各部门打破电子政务的“信息孤岛”,实现公共服务的可记录、可跟踪、可评议。

  再者,老百姓对互联网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要求政府大力推进“线上政府”的建设。

  ● 多项政策助力“线上政府”建设

  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运用治理传统社会的办法难以使“线上政府”发挥很大作用:网络社会呈现出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网络状关系结构,治理关系复杂。此外,由于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不少贫困地区难以享受到“线上政府”带来的服务。

  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政府职责体系的建构,从而弥补网络政府行政领域的缺失,实现政府行政体系的科学化、法治化。

  强化服务意识、精准识别公众需求、以及深化政府与非政府部门间合作,就成为建设“线上政府”的重点工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线上政府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行政办事“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一次也不用跑”将逐渐成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8月29日)

  05 国家形象塑造需更多品牌

  最近,《战狼2》的票房火爆,俨然成为当下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引发人们对一个问题的思索:今天的中国,于内于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所谓国际形象,可以看做一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它是国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历史文化沉淀、外交水平等实力状况的综合体现。

  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与散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献记载和物证。  

  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物品在变身商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了品牌。品牌与非品牌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后者只有使用功能,前者则亦可传递文化,是文化的极佳载体。

  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大量品牌输出:好莱坞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自由、平等等美国文化精神;大众、奔驰、博世等品牌,传递着德国严谨的制造文化;索尼、东芝、优衣库等品牌,传递着日本产品“精致+性价比”的精益组合。这些表面看起来的商贸行为,实则都是在塑造本国的积极形象。

  相比之下,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经济的硬实力基础。在重新走向世界舞台前列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更应当及时跟进。方法之一,就是寻找、打造更多足以传递中国文化的优秀品牌。

  (作者尹杰,来源:环球时报2017年8月29日)

  06 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是什么?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的战略决策。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却出现了片面和选择性落实的问题:对那些真正触及生产关系层面,刀刃向内改自己的改革要求视而不见;只热衷于那些刀刃向外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措施,正在逐渐背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

  以“去产能”为例:“去产能”的初心是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本质是结构性的供给管理而非改革措施;“去产能”背后的思想和执行手段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思维;“去产能”层层加码乃至扩大化的结果是扭曲市场信号、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再分配、转移改革视线并最终干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因此,有必要探讨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中国经济“供给结构老化”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战略性选择,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呢?试想,十年、二十年以后回头看,后人一定会对今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做出评价: 届时评价的标准是去掉了多少煤炭、钢铁、水泥的产能,铁矿石、焦煤、焦炭的价格上涨了多少?还是通过放松行政性供给约束、解除要素供给抑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显然,改革是针对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展开的,要改政府自身管理经济的方式,只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那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供给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举措,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因此,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为什么“去产能”扩大化等非改革举措,会成为某些部门和地方如此割舍不下的“改革”良方?只有正确认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和出发点,明确了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才不会把供给侧管理等调控手段当改革,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者:滕泰、张海冰;来源:新华网2017年8月29日)

  07 中国改革的关键领域

  我们依据新的模型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结构性失衡:
  一是经济结构方面的部分失衡,包括需求、产业、市场结构的部分失衡。任何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要变成发达经济体,都会经历从要素驱动走向效益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通常伴有失衡问题。我们的重中之重是控制好、平衡好这个问题。
  二是体制结构方面的部分失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在一些地方“重政府轻市场、重发展轻服务”等失衡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治理结构方面的部分失衡。例如,收入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利益摩擦问题等,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这三个失衡问题,需要得到有力解决。我们要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形成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五位一体的宏观经济综合调控体系。其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二是要激活创新力,不断提升或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滑。二者的发力有助于提升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充沛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改革千头万绪,关键领域有三个,分别是民营经济、金融市场和土地要素。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强调的,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让民营经济活起来,在这方面民企有很大的优势和创新动力;要让金融市场活起来,金融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底气十足”;要让土地要素活起来,要素市场扭曲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有效解决。
  (作者田国强,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8月29日)

  u=2797731096,2892377040&fm=26&gp=0.jpg

  08 大数据将把人类带进怎样的新世界

  1998年,“大数据”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科学》杂志中。近20年来,大数据浪潮一波波向世人扑面而来。有人形容,大数据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面一浪高过一浪,而浪潮之下深不见底。
  面对大数据打开的这扇大门,我们不能不深入思考:这将是怎样的一扇门,又会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人类将更多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传统的物能。
  如果把以往的文明形态都看作物能文明的话,那人类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所迎来的,则是一种不同于物能文明的信息文明。

  作为一种人类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基于信息机制的役物文明。在信息文明时代,人类通过信息控制物能,进而使物质通过结构的调整,由一种对人类不那么有价值的材料变成价值更大的材料,从一种不太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形态变成一种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形态,使能量从难以利用的形态变成更容易获得和利用的形态。由此,人类活动更多是直接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传统的与物能打交道。
  大数据打开了信息文明大门,也将释放一系列新的重要问题。这些重大的问题,既涉及个人生活,也涉及社会发展。
  一是信息生态问题。由于人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信息生态理所当然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对人类来说,自然生态或者说物能生态具有切身性,而信息生态不仅具有切身性还更具“切心性”,更切近人的心灵。因此,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信息生态将日益为人所密切关注,成为信息文明时代关乎人类发展的问题。
  二是人的存在意义问题。在信息文明时代,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信息活动。只有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并且以创构活动作为自己主要活动方式的人,才能进入意义生产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文明的确意味着一种分化:相对无意义的人群和生产意义的人群。这很可能是信息文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人类社会应当提前进行思考,即如何避免新的社会不公平的出现。
  三是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通常要引领一种新的文明。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必定伴随着大国的新崛起,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大国。在21世纪,中国要和平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有必要在引领信息文明上发力。

  (作者王天恩,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教授,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8月29日)

  09 抛弃“人人有份就没事”的幻想

  “原本以为我们人人都有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想到还是栽了。”某地村“两委”班子因集体腐败被查处,其中一名涉案干部如此感慨。“人人有份就没事”——短短一句话,折射出一些违纪干部的侥幸心理。

  公款吃喝一起上、公款旅游一起去、公款烟酒一起拿。可见,所谓的“人人有份”,就是“抱团腐败”的托词。而这“人人”背后的村“两委”班子,无非是以利益均沾为默契,形成的相互“帮扶”、相互“关照”、相互包庇的利益共同体。身处其中者,自欺欺人,觉得“船大”更能抗“风浪”,就算被查也有别人顶着。于是,他们把“人人有份”当成违纪的“护身符”,为突破纪律红线找到了自我安慰的借口。
  这种侥幸心理带来的危害,从个人来看,一旦抱有这样的幻想,容易放松廉洁自律的要求,失去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贪念的膨胀最终将驱使其滋生从众心理,将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干部集体来看,当抱团腐败成为某些人逃避风险的“应对之策”,必然要捆绑更多的“关系网”,建立“潜规则”。而其中一些好干部,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同化,导致集体沦陷就不足为奇。如果一人贪腐只是一棵“烂树”,拔除就好,那么“抱团腐败”就如同水土被污染,伤害的是一片“森林”,与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格格不入。
  事实上,随着一个个“抱团腐败”案件被查处,“人人有份就没事”的幻想已不攻自破。而要让这种思维惯性真正刹车,就需要持续保持“零容忍”惩治腐败的震慑力。如今,在中央到地方的反腐败高压态势下,所谓的“法不责众”已经变成了“法必责众”,只要触碰了纪律规矩的高压线,党纪追惩是必然的。这既是对腐败“零容忍”的体现,也给了那些有苗头倾向的人一剂清醒药,并再次警醒党员干部,不要企图搭乘贪腐的“便车”,因为一旦深陷其中,终将走向不归路。
  党员干部一方面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认清各种侥幸心理不是“护身符”而是“催命符”,一旦误入歧途,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守住底线、勇于担当,这才是真正的“护身符”,才是人民公仆应有的姿态。

  (作者刘三琴,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8月29日)

  10 环保大督查:一刀切要切,更要切得好

  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抉择,确实是不少地方政府的难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自然是最好的,如果经济转型有阵痛呢,该怎么调整?最近网上争论不小。

  ●争论  

  如今,一边是如火如荼的环保督查,另一边却是被一些人诟病的环保“一刀切”问题,一些网友称,部分地区的关停行动大规模波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影响了农民生产收入和居民正常生活。一时间,各路反对之声夹带着离奇的故事发出,真相谣言,难辨真假。
  但环保部却表示:该切的还是要切。因为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还是有很多企业并不遵守法律法规。
  “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该停产的停产,该治理的治理。”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看来,法治精神就要求避免选择性执法,所谓“一刀切”就是要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他认为,以往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一些违法违规企业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处罚,逃避监管。
  竺效教授指出,其后果不仅造成不公,更留下“只要闹闹,就能躲过处罚”的后患,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威严。他认为,对于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不应该有商量特别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该依法依规处罚。
  难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了吗?

  ●治理  

   在8月23日环保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针对所谓“一刀切”问题提出了回应:既要反对疏于管理纵容污染的“不作为”,又要反对平时不作为,督查前粗暴处理的“滥作为”。
  这一句话为所谓“一刀切”定了性:切掉污染企业没有错,但同时也应该做长期全面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切”。

  岛妹看来,“一刀切”本身不是问题,切得不够好、不够巧、不够费精力才是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有两点原因:
  一是心急。中央督查组来了就着匆忙关掉几个厂,或是临时把工人赶到其他地方,就可以提升当地环境指数,这恰恰表现出基层政府不熟悉政策、不熟悉企业、不熟悉技术等问题。
  二是懒政。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只“堵”不“疏”。如果懒政,只做一半,那么环保督查结束以后,常态化机制是否能够建立?恐怕存疑。与“一刀切”所对应的是精细化管理,对地方各部门一整套领导班子的业务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阵痛  

   因此,这不仅是场环保战,也是场产业升级的经济战,要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只顾环保不管产业升级,既不符合老百姓的根本需求,也与环保督查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上对“一刀切”的怨言,也正是这点没处理好导致的。
  2016年开始的中央环保督查的初衷:针对沉疴甚重的环境治理体系展开,其根本用意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改善环境质量,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同时,通过环境规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个过程有没有阵痛?当然有。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来说,限产或停产就能直接把企业推向生死一线间。对地方政府而言,环保工作做好了,经济发展受限、维稳压力加大,转型期内,是一定会出现的,也一定要面对的。

  ●升级   

  但阵痛正在逐渐过去。
  环保督查的高压指挥下,近期,原先高污染行业的产能的迅速收缩,已经大幅度推高了相关工业品的市场价格。乐观的看,如果严格监管真正成为长效机制,低污染高质量的优质产能会自发新增、扩建或收购、兼并、改造不达标产能,逐步实现新的供需平衡。一部分失业人员和中小企业也会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全国的环境治理越严厉,对提前升级的企业越有利。

  四川一位基层环保官员曾向岛妹感言:环保督查来了,环保人春风得意的赋闲生活结束了,环保事业雨后春笋的发展开始了;污染产能的春天结束了,优质产能的春天来了。如果地方政府真正理解环保督查的精髓,积极实现经济转型,那么对高污染行业的“一刀切”阵痛很快就会过去,既推进经济发展又促进环境保护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就会到来。当然,如果没有狠下心来的“一刀切”,产业转型升级也不会这么快、这么顺利地进行。
  “环保影响经济”,这个论调让人想起三年前,“反腐影响经济”的调调。当然,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侠客岛”2017年8月28日)

u=94316060,2997199961&fm=26&gp=0.jpg

  11 向苏东坡学四招:如何度过人生低谷,决定了你的格局

  苏东坡。

  他是享誉天下,连皇帝都要抢着他的诗来读的大才子;也做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夫;他做过杭州、密州、徐州等一线城市,勤勤恳恳为民办实事的太守;也做过放浪形骸,酩酊大醉的世外高人。

  他的一生中,曾两度被皇帝提拔重用,又两度被贬谪。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贬出岭南的文人,最远竟被放逐至“天涯海角”的海南,也可见有些人对他嫉恨之深。

  但那又如何呢?他仍然是那个名扬千史的人物,那个既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人,又能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细腻男儿。他用横溢的才华和乐观的心性,给了命运漂亮的反手一击。

  他是如何做到的?

  1、理想暂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先追求面包吧

  公元1080年,正当壮年的苏东坡由于名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这桩莫须有的案子,是由于他才华太高,锋芒太盛,嫉妒他的人如苍蝇一般盯上来,污蔑他的诗词歌赋里有反朝廷的迹象。一时间,朝堂震动。他差点儿丢了性命,好在宋神宗的一个不忍心,他得到一条生路。

  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还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他来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他的生活无着,好在朋友马正卿在城东为他弄到了一片几十亩的荒地。

  那是一块贫瘠的山坡,荒芜已久,满是荆棘瓦砾,加上当年大旱。他一度无从下手,奈何生计使然,只能撸起袖子往下干。

  一个人,在他忙起来的时候,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改穿上了农人的芒鞋短褂。他忙着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菜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

  一片大荒地,终于被他改造成有稻田麦田,桑林果园的小农场,他也在终日的劳作中找到了快乐,索性自封“东坡居士”。

  当孩子们告诉他,打的井里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了嫩绿的苗,他都能高兴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会因为微风中挺直摇曳的稻茎,或是月光下沾满露滴的植物高兴,也会因为吃到自己亲手耕种的稻米而满足。

  当你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这就是站起来的第一步。接受能改变的,承认不能改变的。然后从最细微之处起,让生活美好起来。

  2、没钱的时候,也可以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有人说,爱做饭的人,脾性一定不会太差。因为他可以从烟火气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对美食和下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便是生活艰苦,也能玩出花样来。他创造的种种著名菜色——东坡肉、东坡鱼,其实都是在匮乏的原材料和极其便宜的食材之下做出的美味。

  彼时在黄州,他实在吃不起肉,又发现当地没人吃猪肉,猪肉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样。他索性买了许多猪肉回家,反复烧制,研究怎么煮猪肉才好吃。反复尝试之下,才有了他乐呵呵地向世人传授的“东坡肉”秘诀:“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甚至到他后来被贬到偏远的惠州,实在没东西吃时,他还能向屠户买到没人要的羊脊骨。将它们煮熟,用热酒淋一下,撒上盐,放在火上烧烤。这大概是最早的羊蝎子吃法。

  同是在惠州,他发现了荔枝这种中土罕有,丰腴甜美的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在书信里跟儿子开玩笑说,说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岭南有荔枝,否则,他们会跑过来跟他抢荔枝吃。

  他是逆境中的生活家。最穷的时候要把钱吊起来,每天数着花。他偏偏经过几年的农耕劳作,不仅过上了温饱生活,甚至自己手把手在农庄里修了小桥,亭子,闲时看书写字,和朋友小酌饮酒。

  他甚至还养成了运动习惯,修炼起瑜伽术,不是非要“得道升仙”,也不做那些扭腰屈腿的奇怪动作,主张控制呼吸,精神高度集中,以此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

  生活中的幸福,不在于吃穿用度的奢靡,也不在于声色犬马的刺激,而在于过生活的那个人,有没有踏踏实实把每一天过好的心性,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在这点上,无论是当朝大官,还是科技发达时代的现代人,都比不上一个苏东坡啊。

  3、你的兴趣爱好,是你失意时的盔甲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

  苏东坡有着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意世界。他精通诗词、绘画、书法,也乐于谈道谈禅,说人生哲理。

  在他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他对诗文画艺的审美,使他对艰难的生活保持了一颗敏感明亮的眼睛;而他读过的书,对禅道哲理的深切体悟,又让他用开阔的心态,活过了曲折的人生。

  在一个仲夏之夜,他和友人杨世昌于江上喝酒吟诗。友人善吹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他写下名垂千古的《赤壁赋》。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在另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无法入睡,跑到承天寺去找好朋友张怀民,两人一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诗意的世界,在你一切顺遂的时候,可能只是赏月喝茶的锦上添花,但在一个人的逆境中,它可能会变成雪中的炭,寒风中的荫蔽,世俗否定下的盔甲。

  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写字,运动,坚持一件让你真正感到快乐的东西。在世事莫测之间,它会成为你心灵的屏障。

  4、放下过去,享受当下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它来源于三个方面——放下过去,面对现实和享受当下。

  在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波折之后,学会与过去告别,和当下握手言和,才能抵御无常人生中的更多风雨。

  苏东坡也有过这样一番心路历程。

  那是在他被贬谪到黄州,终日耕田务农之后。大概是整天的体力劳动让他没有时间伤春悲秋,踏实收获的喜悦,又让他悟到,人生在名利场之外,可以追求的喜悦,简直太多了。

  一天,他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他尝着这些淳朴而清新的美味佳肴,突然感慨了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渐渐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在那不久之后,某天他出门遇到大雨,同行人都被淋得十分狼狈,他却若有所思。回到家之后,他写出了传世名篇《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啊。他站在命运的这头,回首看来时的路,风雨已经散去,而曾经纠结的情感也渐渐溶解,烟消云散。

  他开始绽放出成熟圆融的光辉。那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是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停止向老天的不公哀怨悲叹的大气。

  后来他被重新启用,回到京师做了大官,物质丰足之时,他也没有得意忘形。再到后来,他的人生起起落落,他有过反复的伤神与苦楚,但却始终未曾被打倒。

  苏东坡最大的才华,就是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毫不留情地碾压之时,他却善于用诸多具体而微的快乐,化解掉那些巨大的悲伤。

  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真正难过的,是自己这道槛。所以啊,在这个人面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慨叹,时代太糟糕,命运给得太少呢?

  所有的伤春悲秋,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强,你走过的那些艰难曲折里,藏着你未来的福气。

  你如何度过低谷期,决定了你的格局。

  (来源:十点读书2017年8月29日)

标签: 供给;结构性;中国文化;一刀切;改革成效;苏东坡;孔子;环保督查;品牌;治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8/W0201708295277720192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