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丨浙江政府改革再出发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郁建兴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08月28日 07:38:13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浙江省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社会力量发育比较成熟、地方政府创新活力强大的既有优势,积极响应、落实中央提出的“放管服”系列改革,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培育社会和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打出了“组合拳”,从而有效推进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型,实现了浙江模式、浙江经验的再出发,为全国乃至全球公共治理变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政府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题中之要义,是撬动其他领域改革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浙江省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社会力量发育比较成熟、地方政府创新活力强大的既有优势,积极响应、落实中央提出的“放管服”系列改革,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培育社会和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打出了“组合拳”,从而有效推进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型,实现了浙江模式、浙江经验的再出发,为全国乃至全球公共治理变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切实简政放权
重构公权力配置格局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起点。浙江的简政放权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第一轮改革从1999年至2005年,以清理减少审批事项、组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重点;第二轮改革从2006年至2008年,以审批职能整合为重点;第三轮改革从2009年至2012年,以创新审批方式、下放审批权力为重点。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力争成为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最少、速度最快的省份。以全面加快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为起点的第四轮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同年11月,浙江提出将“建立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作为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2014年,浙江省率先于全国启动以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为核心的“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政府的简政放权改革步入新阶段。
在过去四年间,浙江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还权市场,放权社会,不断推进公共权力配置格局的重构。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已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全省行政许可事项减少779项,保留516项。省级层面保留行政权力4174项,设区市本级平均拥有行政权力3900项,县区平均权力数量450项。全省各级政府向市场、社会转移权力数万项。此外,全国第一个云端政府服务平台——“浙江政务服务网”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并逐渐向村级延伸。公共权力的横向配置格局进一步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纵向配置格局由原来自上而下的层级式分布逐渐转变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立体化网络。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是政府治理转型的重要目标。2012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浙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内外兼修,多措并举,积极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先后提出“浙商回归”“四换三名”“特色小镇建设”“八大万亿级产业”等发展战略,推动人才和产业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证后照”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审批中介超市等过程创新,积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创造浙江经济的新动力,逐渐实现由适应新常态到引领新常态的转变。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例。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突出强调“非镇非区”,超越了行政区划范畴,也超越了通常意义上产业发展范畴,本质上是对特定空间内各类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对政企关系、政社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截至目前,全省产生了三批共106个省级创建小镇、两批64个省级培育小镇、首批2个命名小镇。从统计数据看,前两批78个省级创建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其中特色产业和民间投资逐年增长;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企业291家;去年入库税费160.7亿元,今年1~6月,税费收入达130.6亿元。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浙江有效投资的新引擎、高端人才聚集地、科技创新的大平台,特色小镇建设也已经燎原全国。
培育社会力量
形成协同共治新局面
让社会运转起来是政府治理转型的重要依托。社会是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力量发育比较成熟并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是浙江经验、浙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在积极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转移职能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回应公民多元化需求中的积极作用。2012年,浙江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着手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试点,适当放宽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标准,试行登记与备案双轨制。2014年,浙江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致力于融合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同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推动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内容、程序、方式等。2015年,浙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就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财税扶持等改革举措作出了详细规定,着力推进政社分开,构建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系列放权社会、培育社会的改革举措,使浙江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壮大,逐步形成了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共治的积极局面。以天台县行业协会改革为例,2014年开始,天台县先后出台《天台县工业行业协会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天台县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流程》等多个政策文件,13个部门59项职能被列入《政府部门向协会转移职能目录》,转移给机电、橡胶、生物医药等7家行业协会,同时,该县也为承接转移职能的协会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初期扶持经费,并将职能转移的内容列入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的年度考核之中,以保障职能转移工作的有效落实。“找会长不找县长”逐渐成为天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流行语。
创新履职方式
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提高治理的有效性是政府治理转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目标。提高获得感要求制度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相匹配,这也是中央对公共事务治理有效性的明确要求。
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开启了新篇章。过去,我国的公共事务治理往往难以摆脱政府中心主义的色彩,政府管理和改革通常从政府自身逻辑出发,以致一些改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最多跑一次”真正从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角度定义了改革的出发点,切实地将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满足作为改革的最终归宿。截至目前,浙江省省级政府办事事项有889项达到这一目标,设区市本级平均845项,县区平均732项,已有超过80%的政务服务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可以预期,“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浙江政府治理转型的新突破口,将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倒逼政府部门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供给,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改革获得感。
回望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浙江的政府改革实践可以大致概括为三句话:对于政府既瘦身又强身,对于市场既放活又规制,对于社会既合作又扶持。如果将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浙江经验归结为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浙江实践则更加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效融合与互动,致力于提高公共事务治理的有效性。无论是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到“最多跑一次”改革,从小城市培育到特色小镇建设,亦或是从政府购买服务到“三社联动”“三治融合”,从“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到“我们圆桌会”、民主协商议事会等等,无不体现了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积极推动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型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黄飚对本文也有贡献】
标签: 改革;浙江;治理;人民群众;特色小镇;浙江省;公共事务;社会力量;审批;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