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延迟到账”的“漏洞”到底该怎么补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16日 09:28:15

更多

银行柜台转账也好,移动支付也罢,骗子不会因为渠道不同就放弃对骗术的钻营。

  原标题:“延迟到账”的“漏洞”到底该怎么补

timg.jpg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一直层出不穷。去年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向媒体反映称,自己虽然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

  延迟到账是为了给转账人设置“冷静期”“后悔期”,倘若在一定时间内发现问题,通过撤销转账以避免被骗。可到账是延迟了,却不能及时撤销转账,这无疑架空了“延迟到账”的制度初衷。就这点来看,不能及时撤销转账的延迟到账制度,当然需要及时改进。但如何补上这个显而易见的漏洞,需要合力推进。

  必须承认,在现有规定之下,移动支付平台未设置及时撤销的程序并不算违规。去年9月相关部门发布的转账新规中,要求自当年的12月起,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转账服务应当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但对于设置撤销转账的补救措施,在规定中只是明确了“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这一种类型,而对移动支付并未提出明确要求。而之所以未对移动支付明确作出“撤销转账”的要求,恐怕并非是管理部门的一时疏忽。一方面,移动支付平台毕竟不同于银行机构,能否及时撤销转账,或涉及背后相关操作的权限问题,并非支付平台就能够单方面实施;另一方面,其实不少人已经想到,那就是转账可以及时撤销,是否也会衍生出新的骗局?

  但是否就意味着这种做法足够合理?答案显然不是。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对于骗局的防范,也理应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任由不能撤销转账的漏洞存在,已然是不负责的表现,也无异于是对骗局的纵容。所以,延迟转账的漏洞需要补,关键是怎么补。比如,相关部门和支付平台首先理应对这种漏洞采取正视的态度,从规定层面对支付平台也提出统一要求;其次,在相关操作权限的问题上,管理部门、银行与支付平台之间应建立起常规性的协作机制,避免仅仅因为撤销权限的问题,而掣肘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再者,对于可能出现的骗局,也应该有对应的预防制度设计。

  银行柜台转账也好,移动支付也罢,骗子不会因为渠道不同就放弃对骗术的钻营。那么相应的,在防骗上也理应统一口径,对于明显可见的安全漏洞,所有平台都应该无区别对待。“延迟到账”制度实施不到一年,支付平台未见“撤销转账”功能这一问题被提出,其实是来自现实的反馈,未尝不是制度完善的一次契机,关键是相关主体都应有所正视。

标签: 转账;延迟;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平台;骗局;漏洞;相关部门;电信诈骗案件;权限;媒体反映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9/W0201709158580472737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