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随笔丨“书的空间”当有人文内核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凡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26日 08:17:14

更多

因为“书的在场”,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文化内核才是一家书店的“灵魂”。

  原标题:“书的空间”当有人文内核

untitled.bmp

  最近,公益图书馆篱苑书屋陷入了舆论的风波。这座位于北京郊区的书屋,因建筑设计与自然相得益彰,被有的媒体赞为“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吸引众多人慕名前往。但最近却有人发现,这座“最美图书馆”里竟有很多盗版书。目前,书屋负责人公开道歉,书屋也已暂停营业。

  虽然书屋的图书大多来源于捐赠,而曾经开展的“三本换一本”活动也的确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但很多人还是难掩失望与担忧,如果一座书屋只有外在形式的光鲜而缺乏与之匹配的精神内核,是否还可堪“最美”?其实,这样的担忧不仅限于公益性的篱苑书屋。书是一种精神产品,聚合书的空间同样被视为有一定的精神性,如书房,如图书馆,也如书店。篱苑书屋让人思考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空间”中形式与内容如何兼得的问题。而实体书店,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观察切入点。

  几年前,由于网络的冲击,对实体书店行业一片“唱衰”之声,人们相信实体书店的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2008年,上海还曾发起过声势浩大的“保卫季风书店运动”,然而几年过去,风向似乎已经悄然改变,实体书店慢慢复活过来。比如曾经痛惜于实体书店流失的上海,就将在今年迎来近20家中大体量实体书店的落地。

  当然,“重生”的实体书店已经鲜少当年的模样,它们往往位于客流涌动的购物中心或商业街上,“惊艳”四方。追求精美的装修,主打高雅的格调,不仅可以看书买书,还能淘到各种文创产品;不仅可以随时来杯咖啡,也许还能偶遇几场沙龙……在这里,实体书店一改以往只能或站、或席地看书的传统,摇身一变成了能够购物、休闲、社交的公共空间。

  引入商业活动,增加多元体验,扭转了实体书店“明日黄花”的命运,也让不少人重燃对实体书店的兴趣,这固然可喜。但是,一些书店商业氛围浓厚、过度追求形象包装,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个拍照的“景点”,却让书店真正的主角“书”,逐渐退居到次要的地位,以至于今天已经有人开始呼吁“书店里不能只有哈根达斯,没有哈贝马斯”。正如一位从“网红书店”归来的读者所写,“在这里看书的人非常少,大多是拍照发朋友圈的、逛街逛累了进去歇一会儿的。总的来说,那里更像是歇脚亭,不像书店”。

  因为“书的在场”,实体书店蕴涵着精神性和人文性,打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文化内核正是一家书店的“灵魂”。有人回忆,上世纪末北大南门地下的风入松书店,进门的大招贴就是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整个书店从选书到陈列,都充满人文气质,让人沉醉。今天,北京24小时开放的三联书店,深夜仍有人灯下展卷,可称是首都的一个精神地标。

  当然,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书店仅靠卖书的利润可能难以覆盖不断上涨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所以我们并不苛求所有实体书店都只做书的生意,而是希望其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也能守住人文精神的根本。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曾经说过:“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今天实体书店的发展,可能正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而我们这些走进书店的人,也应该更多地怀揣着一颗阅读的本心。因为书店的文化厚度,其实依赖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厚度。

标签: 实体书店;书屋;书店;图书馆;人文精神;精神性;公开道歉;建筑设计;篱苑书屋;内核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9/W020170926282352240489.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