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论丨“国之重器”频现 莫忘背后那一群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晁星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29日 19:26:56

更多

“科学忠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也戳中了现实痛点。我们应当深思,如何更好地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timg (9).jpg

  近日,微信换“头像”引发广泛关注,为地球拍照的“风云四号”卫星迅速成为“网红”。据悉,这一历时15年打造的“中华慧眼”,正在传回让世界期待的独一无二的气象数据。人们纷纷感叹,原来我们的卫星这么厉害!

  一段时间以来,从星辰到大海,“国之重器”井喷亮相,不断聚焦着世界的目光——“FAST天眼”穿越1000多光年捕捉电磁信号,让中国成为看得最远的国家;“墨子号”卫星耗时10余载交付,使人类首次能在空间尺度开展量子科学实验;“蛟龙号”下探7062米,创造世界载人深潜纪录……“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面对我们取得的卓越成就,西方媒体不禁发出如此惊叹。随着科技引领的中国创新不断扩散至全球,不少硅谷投资人直言:美国公司现在开始“抄”中国了。

  创新盛果期的到来,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撑,更离不开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科学家。“让国人开天眼”的南仁东,为了探寻FAST建造地,曾带着一张遥感地图在山林荒野中穿行11载;“让地球透明”的黄大年,归国7年间他的办公室成为吉林大学“不灭的灯塔”;“为人类未来收集种子”的钟扬,在西藏跋涉十余年行走40多万公里,留给未来4000万颗植物种子。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一辈子苦研一件事,只为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能行。正如建造“风云四号”的首席科学家华建文所说,这辈子能啃下这块让美国、欧洲望而却步的硬骨头,值了!

  但不可否认,与科学家们的巨大付出和贡献相比,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注却太过微薄。有舆论这样反思,倘若“风云四号”没有蹭上微信的“热点”,我们或许还不知晓它的分量,更不知道它背后科研人员15载的默默坚守。其实近年来,很多可敬的科学家都是因为偶然机会意外成为“网红”才为大众所知:因一张光脚穿布鞋讲课的照片,人们认识了不拘小节、潜心修为的“布鞋院士”李小文;因一张在高铁上修改演讲报告的照片,人们认识了争分夺秒、追求极致的“二等座院士”刘先林。固然,潜心研究的科学家们绝不会在乎自己获得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垃圾热度”,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许多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却对各种明星八卦追捧沉迷,无疑是一种危险。

  曾有种说法,相比于民国,当今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否则无法解释,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包括科技实力是谁在支撑,我们在各个前沿领域频频收获的硕果,又是谁在播种耕耘。今日之中国,当然不缺大师,只是置身热闹喧嚣之外的他们没有被大家看到而已。“科学忠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也戳中了现实痛点。我们应当深思,如何更好地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如何更好地呵护激励那些坐着冷板凳为国奋斗的人。

标签: 科学家;卫星; FAST天眼;气象数据;布鞋;地球;头像;风云四号;中华慧眼;中国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