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声音丨在黄土地上燃起“青春火种”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海锋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10月10日 16:06:42
当代青年,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这些都是习近平同志给广大青年的寄语。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更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细心咀嚼这些寄语、慢慢品味这些话语,一种直击灵魂、催人奋进的力量油然而生。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当代青年应该以为楷模的“青春样本”,更是应当追捧学习的“奋进样本”。
青春,是最有理想、最有朝气、最有干劲的人生阶段。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所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然而,对于他更为残酷的是,受到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别人可能是从零开始,他却是从负数开始,要奋斗、要发展、要进步,首先必须填平脚下的“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捷径可走。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习近平,每干成一件事情都很难,但他不仅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更锤炼了自己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品质,也锻造了自己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青春情怀,更锤炼出自己实事求是、行稳致远的工作作风。
正如北京知青王燕生所说,“他这个人比较坚强,不会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或者倾诉自己的苦闷”。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习近平总书记,承受着比别人更重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却依然“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默默地为自己积累着知识,积淀着智慧,更立足农村实际,办沼气,打淤坝,办夜校,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在农村插队七年,习近平总书记逐渐建立起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儿,更以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干成一件一件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的大实事儿!“要为人民做实事儿”正是一个青年必备的青春信念和理想追求。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将信仰的种子和为民的信念播种在“黄土地”里,将奋斗的激情挥洒在最艰苦的地方。
面对政治环境的压力,面对实际的生活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深深地爱着那片黄土地,不急躁、不抱怨,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土人”,变成实实在在的“农村人”,成为“黄土地的儿子”。农村让他心中燃起“青春火种”,他更为农民和农村种下一颗颗“奋进的种子”。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他的根深深地扎在黄土地里,深深地扎在中国农村,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他的心始终连着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陕北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故事,感受一位具有远大抱负青年的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那块艰苦而又炽热的“黄土地”,不仅能磨砺人的品格,更能积淀人生智慧。青年,只有深深地根入并深入到艰苦地区,才能为成长汲取更多的历练和营养,给予未来更多的积累和成熟。当代青年,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标签: 习近平;青春;青年;知青岁月;总书记;黄土地;寄语;初生牛犊不怕虎;插队知青;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