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思考丨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鑫宇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11月09日 15:36:03

更多

归根结底,开放的文物建筑,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

  原标题:十九大报告谱写中国大国外交新篇章

u=1642579232,1580036728&fm=27&gp=0.jpg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在这一《导则》中,国家文物局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力度,科学合理开展开放使用活动,明确开放使用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文物建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

  《导则》特别强调,加大开放力度的适用对象为所有文物建筑,其中提到“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并提出“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也应创造条件逐步对公众开放”。一言以蔽之,国家文物局的态度十分明确——文物建筑要开放,不论现状如何,最终都要尽可能开放。

  从社会文化效益的角度上看,这无疑是一件利远大于弊的好事,值得我们为此欢呼,同时也需要各地文物建筑工作者的大力落实。

  文物建筑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主要说来,无非是两点。

  第一,文物建筑本身就是有着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考古价值,不少文物的建筑结构,就是传统建筑工艺的实体文献材料,而名人故居中知名历史人物的生活痕迹,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二,文物建筑也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功能,历久弥新的文物建筑,可以向今天的人诉说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传承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进一步向国内外的广大游客传播这些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激发文化活力。

  一处文物建筑如果不能开放,就意味着它只能实现第一种价值,而无法实现第二种价值,这无疑令人婉惜。

  过去,由于文物保护技术不成熟,相关资金不充足,有些文物建筑就连修缮维护都很困难,确实难当开放之任。即便是大名鼎鼎的故宫,也因为人力不足、修缮不充分的原因,有很多宫苑不能开放。但是,随着我国不断走向富强,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也日益增大,国内外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确实可以为以前不宜开放的文物建筑“创造条件”。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这一方面的成果,故宫首次开放慈宁宫和东华门城楼、北海公园首次开放漪澜堂建筑群……《导则》的出台有望加快全国上下进一步开放文物建筑的步伐,很有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部分文物建筑不是因为难以修缮维护而不能开放,而是因为遭到了某些单位的长期占用,而无法对外开放。以往,这些单位在被要求腾退时,往往声称“条件不具备”,但《导则》的出台直接粉碎了这个借口。以后,占用单位从文物建筑中撤出,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会再有“条件具不具备”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让既得利益单位把文物建筑“还”给公众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还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归根结底,开放的文物建筑,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出许多努力。《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的出台,为文物建筑的开放工作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一天,我们将能够畅游所有文物建筑,感受其

标签: 文物建筑;开放;国家文物局;社会价值;文物保护技术;修缮;试行;公共文化;故宫;底线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11/W0201711095605546374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