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人人都反感“女德班” 为什么它依然还有生存土壤?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苑广阔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12月05日 10:22:25

更多

解散或取缔某个“女德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从自己的思想上,从内心深处彻底干净地抛弃封建残余思想,是对女性发自内心地尊重,是让“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理念从墙上的标语变成我们工作、生活中的行动。

  原标题:人人都反感“女德班”,为什么它依然还有生存土壤?

1.jpg

  11月30日起,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女德班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女德班授课的种种观点引发大量评论,而该女德班最新的“教诲”是“女子点外卖、不刷碗是丧失妇道”。这些言论被曝光以后,一时舆论哗然。(12月2日《辽沈晚报》)

  这些打着公益讲座旗帜的所谓“女德班”,据说名额还很紧俏,报名门槛不低。但是正如网友所说,别说免费了,就是倒给自己钱,也不能把身边的女性亲朋好友送进去接受“毒害”了。说是“毒害”,并不算是诋毁或者夸张,都什么年代、什么社会了,竟然还有人在向女性群体宣扬和灌输“男为天,女为地”,“女子点外卖、不洗碗是丧失妇道”这种奇葩到逆天的言论。

  “女德班”的这些奇葩言论完全属于封建糟粕,不值一驳。但是我们在对这样的“女德班”进行口诛笔伐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反思的是这些“女德班”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什么。如果不铲除这样的社会土壤,那么即便当地教育部门依法叫停和取缔了这里的“女德班”,它还会在其他地方,以其他方式出现。实际上,近年来类似这样臭名昭著的“女德班”,远非辽宁抚顺这一家,而是在一些地方也有存在,只不过有些组织和举办者比较低调,没有被曝光而已。

  要探究这些“女德班”出现和存在的现实土壤,就要了解来“女德班”的这些女性学员报名参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媒体深入调查采访得知,“女德班”的学员一般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当事人自己在别人的推荐鼓动下报名;二是家里父母或丈夫要求来,目的是恢复“女德”;三是公司企业把自己的女员工送进“女德班”进行培训。

  尽管学员的来源不尽相同,但是毫无疑问,这三种来源的途径最终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在我们这个看似科学与文明已经占据绝对主流,掌握绝对话语权的时代和社会,封建思维却依然存在,依然有人想把自己,或者说想把自己身边的女性通过“洗脑”的方式变为封建时代遵守“三从四德”的女性。所以有父母把女儿送来了;有丈夫把妻子送来了;有公司企业把女员工送来了。而他们的目的显然是一样的,那就是让这些女性失去自我,丧失个性,彻底变为男性的附庸。

  所以说,解散或取缔某个“女德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从自己的思想上,从内心深处彻底干净地抛弃封建残余思想,是对女性发自内心地尊重,是让“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理念从墙上的标语变成我们工作、生活中的行动。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人对“女德班”感兴趣,自然也就没人去办“女德班”。

标签: 德班;女德班;言论;妇道;外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12/W0201712053487027503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