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声音丨让诗歌热温暖更多人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夏振彬    责任编辑 张萍
2017年12月20日 19:58:21

更多

我们乐见诗歌热,呼吁更多力量为之“助攻”,当然同时也要保持理性——让诗歌回暖不是为了掀起全民读诗的热潮,而是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不断开拓传播渠道、营造更浓厚的氛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诗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更丰富的选择。

  原编辑:让诗歌热温暖更多人

timg (8).jpg

  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在网络上刷屏的除了点点“烛光”,还有他的诗……日前,有媒体回眸2017年,发现诗人多了、诗刊多了、诗歌节多了,诗歌类新媒体也四处圈粉——诗歌热似乎又回来了。

  诗歌热又回来了,中间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似乎”?

  应该是为了严谨吧。诗歌“热度”如何,很难用指标去量化,不同圈子的人感受也截然不同,加上一个“似乎”,谁都可以接受。那诗歌热如何判断?从数字来看,在诗歌界颇具影响的《诗刊》杂志,其发行量近年持续增长,2016年更是增长30%;据报道,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已接近11万人,目前平均每天收到投稿多达2000件;如果觉得这些数字太“虚无缥缈”,还可以再检索一下“诗歌节”,你会发现近一个月全国各地见诸报端的诗歌节竟有20多个……从一家人坐等《中国诗词大会》到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读首诗再睡觉”、机器人小冰写诗引围观,近年来诗歌屡屡制造公共话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体会得到。

  那么,这一波热度能持续多久?这要看到底谁在给诗歌“加热”。改革开放以来,从“朦胧诗热潮”到后来的“席慕蓉热”“海子热”“汪国真热”,再到“打工诗歌热”“余秀华热”,不同时期的诗歌热都有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有的诗性和诗心。“诗言志,歌咏言”“诗者,天地之心也”,在我国,诗歌堪称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千百年来,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也正因此,尽管社会对诗歌的热情多有反复,但诗歌在我国从未真正沉寂过。

  当然,近年来诗歌回暖,跟此前的诗歌热原因还有所不同。比如互联网为诗歌的传播插上了新的翅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传播渠道与短小精悍的诗歌、碎片化的阅读更为“般配”,使数百万用户借助手机读诗、听诗甚至写诗,以更快捷的方式与诗歌亲密接触。此外,更深层次的动力则在于需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当前,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需求日益高涨,而诗歌热也是人们渴望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进一步提升的表现。

  因此可以这么说,诗歌回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表现。我们乐见诗歌热,呼吁更多力量为之“助攻”,当然同时也要保持理性——让诗歌回暖不是为了掀起全民读诗的热潮,而是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不断开拓传播渠道、营造更浓厚的氛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诗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更丰富的选择。




标签: 诗歌;诗歌节;诗词;诗刊;回暖;传播渠道;精神需求;诗人;烛光;中国诗词大会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12/W020171220703367745172.jpg